11月初,江苏、广东、安徽等省新高考方案引起了新一波关于高考改革的议论,从“3+2”变成“3+X”再变成“3+文/理综合”,舆论焦点集中在一些省份十年间三次甚至四次变更高考科目考试方案上。可以想见,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推进,各省市势必将在近两三年内相继推出各自新的高考科目方案,这一议论热潮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在高考方案的频繁变动背景下,高考改革的主攻方向是什么,似有“重温”之必要。 当前的高考制度,最遭人诟病之处,便是选拔标准唯文化知识水准为尊,选拔手段唯纸笔测试这一“千古良法”。这种标准一元化、手段单一化的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唯分数论”。支持这种考试方式的人认为:高考作为国家考试,是社会阶层流动的重要渠道,也是彰显社会公平的“最后底线”,必须绝对公平公正,因此必须全面推行统考——甚至应该全国一张卷,统一分数线,保送、推荐、特长生优先录取等全部取消,只有“分数面前人人平等”这样的考试方式才是可靠的,因为面试等纸笔测验以外的方式都因社会诚信环境不良而不足信。 这种“说法”,在腐败侵蚀教育领域、社会诚信度有待提高的当下,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实际上并不符合培养选拔人才的基本规律。事实上,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的统考,固然有利于公平的功能,但统考功能在实施中往往容易自我强化,具备“扩张性”的特性,容易使人们建立“不考不足以显公平”的固化思维模式。这样扩张的结果就是考试方式被固化、考试标准严格统一,最终导致统考成了选人量人的惟一尺子。为了公平而存在的统一考试,在单纯彰显公平的追求中反而迷失了求才的本意,尤其是基础教育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异化成了考试培训机器。 对这种弊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专家学者们多次讨论已然明确。因而,高考改革的主攻方向,应该是坚定不移地打破“唯分数论”的禁锢,倡导多元评价,给高校充分的招生自主权,从而为高校选拔真正德智体多方面或者某方面有特长、有学习潜质的新生铺平道路,并给基础教育以正确的导向。从出发点来看,时下广东、江苏等地的高考新方案,力图通过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统一高考等方式,综合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正是在这方面作出的积极努力。 另一方面,在今天的中国,教育的公平不能靠一刀切和急功近利去实现,也并非简单的义务教育免费就可以彻底解决,它有待结构性的制度重建,并依靠漫长的时日加以求证。因此,作为维护教育公平重要手段的高考,它进行改革的重要前提就是更加公平、更加有利于社会公正。在改革过程中,它必须展现出走向公平的努力。这注定了高考改革的艰难,也注定了高考改革的长期性。 事实证明,高考科目改革并非一个简单的学术问题或者技术问题,它有自身的规律,又往往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内外多种因素的制约,改革过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情况屡屡出现。因此,这一改革必须尊重教育和考试规律,充分考量各种利弊,在各种影响因素的动态平衡中渐进地推行,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考试制度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变而变,“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只会让学生和老师无所适从。 作者:胡向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