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深层把握儒学的内在精神(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精品购物指南 佚名 参加讨论

    
    仁民爱物的现代意义
    我们再把孔子的这些思想加上现代的解释。自然界是神圣的,自然界创造的万物是有生命价值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自然界的生命,怎么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作用又是什么?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中,我们看到了“仁”的意义。
    孔子没有明确地讲“仁”的确切内涵究竟是什么。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不只限于一般的伦理学上的爱,而是包含更深刻的意义:我和别人不是一个“我和他”的关系,而是“生命共同体”的关系。所以,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句我们常用的话是很有深意的。人与人之间由于生命同源,所以应该是亲近的关系。
    孟子继承孔子思想,明确提出了“仁民爱物”。有人说孟子的“仁民”和“爱物”是不一样的,其实有什么不一样?都是“仁”,只是人和物之间有差别而已,在生命意义上,“仁”不只是对人的,更扩大到对万物的爱。孟子的这个思想为宋明理学广泛接受,而且,宋朝大儒张载还提出“民胞物与”的思想。意思是乾坤是父母,人民是同胞,万物是朋友。这个思想并没有抹杀人与万物之间的差异。众所周知,孟子也很重视人禽之辨。孔子、儒家学说不是人类中心论,这是这个思想的重要的现代意义所在。
    孔子虽然没有提出“爱物”的说法,但实际上他在很多地方都讨论了这个问题。例如,孔子说:“孔子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不是称赞千里马的能力,而是称赞其德。很多人不理解,马是动物,怎么会有“德”呢?“德”就是品德,马是有品德的,这就是马作为生命的内在价值,马和人类是非常亲近的,是可以与人沟通的,所以不能仅仅当作工具去使用它,而是要看作朋友,要有敬畏之心。可见,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有这样的说法,而我们现在才提出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类似这样的话还有很多。《论语·乡党》篇的最后一章有一段文字:“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曰:‘山梁雌雉,时哉时哉!’子路共之,三嗅而作。”这段话我们历来的注释家没有一个确解,被认为是最难解的一段文字。现在,如果从生命智慧角度去理解的话,我觉得没什么太难理解:孔子和弟子子路到山里,雌雉(雌性山鸡)惊飞后又落下来,“时哉时哉”意即“来得正是时候”,子路对山鸡拱手表示尊敬。朱熹开始采用了这个意思注解这段文字,但他认为有缺文,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基本用了朱熹的注释,但是没有挖掘其中意义。
    现在把孔子和儒家思想整个联系起来看,这是一个很生动的画面。鸟落下来,是因为发现孔子不是去打猎的,没有害鸟之心。孔子说“你遇到时候了,这里没有人去害你”,子路以恭敬之心向它们致意。这体现了孔子思想的深刻意义。这段很有意义的文字却不太被人关注,甚至有的学者对此毫无印象。没有注意到这样的内容,恐怕不足以深层地理解儒家的思想。
    总而言之,所谓“生”的哲学至少可以有两层含义:其一,自然界创造了生命,本身就是生命体;其二,“生”是生命的有机系统,人和万物都在这个生命系统之内,人只是自然界生命的成员、一个部分。当然,人不是一般的成员,有着特殊的作用。这就是人有仁德,有人性,要爱万物,这是人的职责。人有主体性,要“赞天地之化育”“为天地立心”,这是天人合一的深层含义。而不是人居高临下,可以主宰、控制自然界,对自然界施暴来满足人的需要、欲望。但是,现在讲生态哲学的很多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这样深刻的意义。实际上,这和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对接了,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回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上来。但是我们很多人还认为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是现代才出现的问题,还是西方人先提出来的,我们只是跟着西方人的脚步,这又有什么意义?当然,并不是说西方有的任何东西都能在中国文化中找到,但是有些东西我们确实是有的,而且是有深度的、有高度的东西,作为中国人,甚至包括搞学术研究的人,我们自己不理解,恰恰忘了,这是很可悲的。
        对儒学要有情感的认识
    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和谐。如果和谐的出发点只是因为资源紧缺而去保护资源,只把和谐当作工具性的手段,那么早晚还是要走回头路。只有进一步去了解和谐的意义,从内在的生命关怀去理解和谐才有意义。人与自然当然要和谐,但是明白何以和谐,什么是和谐,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和谐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很多人并不了解。“国学热”是好现象,但若老是停留在这样的表面的热闹之中,真正的“热”是很难持续的。
    作为学者首先应该好好深入研究,同时应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尊重学术、尊重知识、尊重价值的世态。另外,真正揭示出来的意义如何普及又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我是支持普及的,但一定要在理解的前提和基础上进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是比较缺少的,现在有这个热情、要求是很好的,要渗透下去,使人们慢慢接受,从读经典、做基本功做起,渐渐深入领会。而作为讲国学的人、研究国学的人首先要深入进去,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教育不是表面的。
    学儒学也好,学国学也好,不仅是要得到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些心灵上的启迪,情感上的认同。我们现在的人情感已经很淡漠、很冷酷,对儒家学说中生态意识、生命关怀,缺乏情感上的领会,以至于出现关于儒家“生”的哲学讲授中的两种现象。情感是人生命最重要的东西,所谓“仁”就是爱心、同情心,我们需要培养这些情感。所以儒家学说不是西方的纯粹理性,是一种情感理性,这是不同于西方的特点。情感有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之分,儒家强调的是积极的、正面的情感,不仅可以和理性结合起来,而且可以达到敬畏、宗教层面的意义。
    敬畏是一种很高的宗教情感,康德也说“天上星空,心中自律”。儒家所一直秉承的,是不能肆无忌惮,对人尊重,对生命本身要有敬畏之心,这就是儒家“生”的哲学。宋代程颢说过:“天只是以生为道。”儒家的道,就是一个字“生”,这其中包罗万象,生命存在的问题、价值的问题、理性的问题、情感的问题等等都在其中。我们要体会其中意义,去把握内在精神,不能只是当作一句话的知识学过就算,没有进入心里。假如不能在心里生根、开花、结果,学国学或学儒家思想还有什么意义?
        蒙培元教授推荐书籍:
    
    蒙教授认为,《四书》等经典是学国学的基本知识,应该是必读的书。同时,他也推荐了一些既能给喜爱国学的读者以指导,又不至于艰涩的书籍:
    梁漱溟先生的《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对中国文化的特点抓得比较准,比较符合中国文化的精神,同时又不是精致的哲学建构,不至于艰深难懂;
    冯友兰先生的《新理学》《新原人》受西方哲学影响很大,但其中一些讲到中国哲学精神的地方也是很精彩的,而且很广博,可以开阔读者的思路;
    蒙培元先生自己所著的《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以他自己的理解挖掘了以往容易被忽略的儒学的内在精神,是他多年的心血研究所在。口述/殷旵 整理、编辑/张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