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论语》中君子修养的三个原则(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辽沈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本期主讲:钱逊已故国学大师钱穆之子,原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
    从前面讲到的关于君子的理想追求和形象要求,我们看到了孔子所要求的君子应该是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君子呢?这就要讲到修养。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本性是相近的,因为后天的习惯行为不同和环境影响而成为不同的人。人的高下、好坏,不是由先天决定,而是取决于后天。这是重视修养的理论根据。一方面,人的善恶高下不是先天带来的,所以要成为有德的君子,必须通过学习修养;另一方面,这也是说明人是可以通过学习修养改变和提高自己的。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人生是有重要意义的。《论语》中关于修养的思想,十分丰富;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修养的根本原则和态度,一是修养的具体方法和要求。本期我们就讲一下修养三原则——为己、由己、求诸己。
        修养三原则之为己
    学习修养是为提升自己不是作秀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为己”,是说为了充实提高和完善自己;“为人”,是说做给别人看。学习、修养,是为了提升自己,不是作秀、沽名钓誉。这是学习修养的根本态度。
    为己,学了就要用在自己身上,身体力行;为人,只是炫耀自己,说给别人听,不准备去做。这样的要求反映了儒学的特质,它不是一种知识系统,而是人生的指导,所以儒学也称作为己之学。
        真正的道德是自己对自己的要求
    道德本身就是为己的。孔子强调君子在父母去世后都会“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因为君子有这样的感情,才有服丧三年的规定。这个规定不是强制人这样做,而是适应了人们的感情需要。君子这样做,不是满足别人的要求,而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心安。
    某地讨论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的事,有一位网友说:“如果让了,对得起道德,对不起自己;如果不让,对得起自己,对不起道德。”这就把道德看成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与自己对立起来了;在他的心目中,道德只是为了给别人方便,是别人加给自己的要求,实际上他没有真正懂得道德的意义。抱着这样的心态,即使让了座,也不能说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