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又名《孔氏家语》,或简称《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著作。今传本《孔子家语》共十卷四十四篇,魏王肃注,书后附有王肃序和《后序》。《后序》实际上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内容以孔安国语气所写,一般称之为《孔安国序》,后半部分内容为安国以后人所写,故称之为《后孔安国序》,其中收有孔安国的孙子孔衍关于《家语》的《奏言》。这部书在很长的历史阶段被疑为伪书,其作为思想史料的价值未受到重视。在伪书说占据主流局面被打破之后,其学术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肯定,甚至有的学者称其为“孔子研究第一书”。本文拟就历代的研究做一梳理,按照清代以前、清代、近现代三个阶段来进行简要叙述,以期推动学术界对该书作进一步的研究。 一、清代以前《孔子家语》研究概况 最早著录《孔子家语》的是《汉书·艺文志》“六艺略”《论语》类,有二十七卷。除此之外,先秦及两汉的其他文献对于《家语》一书很少提到。三国时魏王肃为《孔子家语》作注,《孔子家语》始流传开来。 可以说,从王肃作注开始,对《孔子家语》的讨论和研究就开始了。王肃注本一出,立刻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与王肃同时代的马昭在《礼记·乐记》疏中说:“《孔子家语》,王肃所增加,非郑所见。”马昭的观点代表了当时部分学者对王肃与《孔子家语》关系的看法。马昭所谓的“王肃增加说”,在他看来就是王肃为了攻击郑玄而妄加了许多有利于自己论点的内容。因此,魏晋南北朝时期,对《孔子家语》的研究,以王肃和马昭为代表。王肃的注使《孔子家语》得以流传,影响后世;马昭所谓的王肃“增加说”,引发了后世对《孔子家语》成书的激烈争论。 隋唐时期,先是《隋书·经籍志》记:“《孔子家语》二十一卷,王肃解”,后有《旧唐书.经籍志》载“《孔子家语》十卷,王肃注”,《新唐书·艺文志》载“王肃注《论语》十卷,又注《孔子家语》十卷”。颜师古在《汉书·艺文志》的“《孔子家语》二十七卷”下注曰:“非今所有《孔子家语》”。这表明颜师古已经认识到了唐本和“古本”即汉代版本的不同,颜师古的这句话成为后来持“王肃伪造《孔子家语》说”观点的学者立论的根据。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怀疑《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二十七卷本《孔子家语》早已亡佚,现在所见到的《孔子家语》是王肃伪造的。宋代王柏是提出《孔子家语》伪书说的第一人,他的《家语考》是第一篇全面考察《孔子家语》源流、真伪的文章。他在书中指出:“四十四篇之<孔子家语》乃王肃杂取《左传》、《国语》、《荀》、《孟》、二戴《记》,割裂前后,织而成之,托以孔安国之名,孔衍之序,亦王肃自为也”(宋王柏《鲁斋集》卷九《家语考》,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在他看来王肃不仅伪造了《孔子家语》,而且还伪造了《孔安国序》和孔衍的《奏言》。王柏之后又有陈振孙对此作进一步的论证,他在《直斋书录解题》卷九中指出:“孔子二十二世孙孔猛所传,魏散骑常侍王肃为之注。肃辟郑学,猛尝受学于肃,肃从猛得此书,与肃所论多合,从而证之,随行于世。云博士安国所得壁中书也,亦未必然。其间所载多见于《左氏传》、《大戴礼》诸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269页)。王肃伪造《孔子家语》说框定了元明清时期《孔子家语》伪书说的基调。 然而当时,以朱熹和叶适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认为《孔子家语》非王肃伪造。如朱熹认为:“其书虽多疵,然非王肃所作”,“《孔子家语》虽记的不纯,却是当时书”(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十七,中华书局,1986年)。叶适不仅认为《孔子家语》不伪,而且认为《孔子家语》、《论语》是同源的,并且孔安国是在孔门弟子整理的基础上撰定的《孔子家语》,他说:“《孔子家语》四十四篇,虽安国撰次,按后序,实孔氏诸弟子旧所集录,与《论语》、《孝经》并时,取其正实而切事者别为《论语》,其余则都集录之,名曰《孔子家语》”(叶适《习学记言序目》,中华书局,1977年,第231—232页)。 元代,据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记载,“《孔子家语》十卷,王肃注”,这表明当时流传的是十卷本的《孔子家语》。根据文献记载,当时流传的还有王广谋的注本和元朝至正二十七年刘祥卿的家刻本,其中以王广谋注的《孔子家语》本流传最为广泛。在《孔子家语》研究相对低落的元代,马端临、王广谋显得分外耀眼。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大量引用《王肃序》、孔衍上书、孔晁之书、《朱子语类》等诸多材料,并撰《新刊标题句解孔子家语》,共三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