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清末科举制度:从改良到废除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期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强化的产物,它的基本特征就是通过统一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员后备队伍。科举实际上是传统教育的“指挥棒”,当近代中国教育发生根本性变革时,它与旧的科举制度的矛盾必然激化。一方面,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清王朝统治危机下,专攻儒家经史之学、靠考八股文由科举出身的旧式士大夫官僚毫无应付能力;另一方面,新式学校虽然培养出一批有实学的人才,但旧的科举制度仍是八股文取士,新学人才不能与科举接轨,就没有作官的“正途”出身,必然损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限制了新式学校的发展,所以,科举制度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障碍。然而,科举既是国家选拔官员的主要来源,又是知识分子获取功名富贵的基本途径,关系到切身利益之所在,要作变革难度极大。清末科举从改良到废除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⒈ 增新阶段
    主要是在不触动原来的考试制度及科目的情况下增添一些“实学”考试科目。两广总督祁王贡(王贡应为一个字)于1843年奏请开设“制器通算”一科,贡生黎庶昌于1861年请开“绝学”之科,均被保守派阻挠,未得采纳。1875年,礼部奏请增加算学的考试科目,由于着力论证算学本是传统“六艺”之一,不属西洋专利,才得以通过。但直到1887年,才将明习算学人员归入“正途”考试,给予科举出身。1884年潘衍桐、左宗棠奏请开“艺学”科,仍遭守旧派反对。1898年 1月,贵州学政严修奏请设立“经济特科”,专门考取通晓天下利弊、中外交涉、擅长制造测绘等拥有一技之长之士,百日维新期间被朝廷采纳。
    ⒉ 革旧阶段
    主要是针对传统科举考试的主项──八股文而言。明清两代对八股文取士的抨击不断,但都没有奏效。直至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变法浪潮日益高涨,八股文的地位才开始动摇。康有为奏请废八股,改试策论;梁启超联合百余名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将国家屡遭割地赔款之辱归咎于八股文败坏人才上。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朝廷下令废除八股,改试时务策论,题目涉及天文、地理、制造、声、光、化、电等学科,以及西方学校、财政、兵制、商务、法律等制度。这是对旧科举的重大改革,使近代科学文化知识正式成为科举考试内容。但这只不过是旧瓶装上一些新酒而已,并不能根本解决问题。而且科举的改革阻力极大,因为传统的考试内容已延续了数百年,整个旧知识分子界代代相传,埋头于举业文字,现在要大幅度改变考试内容,等于是要断绝他们中举入仕之路,必然遭到竭力反对。由于科举仍是学者最有吸引力的前途所在,即使是在京师大学堂这样的新式学校里,“士子虽稍习科学,大都手制艺一编,占毕咿唔,求获科第而已”。这也从反面说明科举制度是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绊脚石,已不是局部改良能解决问题的了。
    ⒊ 废除阶段
    新学制的制定和旧科举的废除是同时提上议事日程的。最初,当局是想通过递减科举取士的中额、递增学堂取士的名额来逐步取消科举。1901年和1903年,张之洞会同他人,两次上疏提出这一主张。建议从下届丙午(1906年)科起,每届减少中额三分之一,也就是通过三科(即 9年)的时间取消科举,此后各省高等学堂毕业考试相当于乡试,京师大学堂毕业考试相当于会试。在过渡期间,对旧生员则尽可能安排进修出路,或赐予虚衔以示安抚。
    这一计划可谓用心良苦,然而形势的发展已不容许清政府作这种蜗牛式的爬行改革了。1904年新学制正式颁布后,旧的科举必定干扰各地办学的积极性。此时又爆发了两个帝国主义强盗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作为主人的清政府竟然宣布“中立”,这一奇耻大辱表明清政府已根本无力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了,革命浪潮开始兴起。1905年,张之洞、袁世凯等六名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指出:“臣等默观大局,熟察时趋,觉现在危迫情形,更甚曩日,竭力振作,实同一刻千金。而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学堂决无大兴之望。”如果等十年以后再停科举,学堂的普建还要推迟,“强邻环伺,岂能我待?”要求立即停止科举,以促进学校的广泛发展。清政府不得不采纳了这一建议,规定从1906年起,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存在于中国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终被送进了历史的博物馆。
    科举废除,意味着由封建王朝扶植的“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教育体系的彻底崩溃,旧式学校或消亡、或改制。而对新兴的近代教育事业来说,则意味着消除了最大的障碍,各地纷纷开始兴学。小学主要是利用原来的书院、义学和私塾改建。直隶(河北省)早在1901年就下令将所有义学改为小学。京师将原有的八旗学校全部改为八旗高等小学堂,并相应配备设置初等小学堂,保证了八旗子弟率先普及初等教育。并进行了私塾改良,将私塾分等级改为简易小学、初等和高等小学堂。学部于1909年开始向全国推广。
    除官方兴学外,私人办学也很踊跃。1898年经元善创办经正女学,是国人办的最早女校之一。1898年严修聘请张伯苓在天津办学,发展成为后来著名的南开学校。张謇是1895年科举状元,他放弃仕途而致力于办实业、兴教育。他于1902年创办的南通师范学堂,是中国最早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到1909年,全国学校总数 52000多所,比1903年增加73倍,在校学生总数 156.2万人,比1902年增加 225倍。六七年内发展到如此规模,可以说是相当巨大的成就了。
    来源:《中国教育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