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庄子其人其书 庄子,生卒年不详(约为公元前375年-前300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他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管理生产漆的工匠。后来厌恶政治,脱离仕途,靠编草鞋糊口,过着隐居生活。 庄子及其学派的学术结晶,便是《庄子》一书。此书汉代有五十二篇,言多诡诞,类似《山海经》或占梦书。魏晋流行至今的通行本有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自宋以来一些学者就提出了《庄子》内、外、杂篇的区分和真伪问题。一般认为,内篇语言风格接近,思想连贯,自成一体,乃庄子自著,是全书之核心。外篇和杂篇大多出于庄子门人后学之手。有意思的是,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列举的篇目却只是外、杂篇的《渔父》《盗跖》等。苏轼和晚近不少学者怀疑外杂篇,指其为伪书。今人也有反其道而行者,力证外、杂篇才是庄子自著。有意思的是,湖北出土了汉代简《盗跖》。故关于《庄子》一书的形成、传衍过程,尚待出土文献印证和进一步深究。 《庄子》以"寓言"、"重言"、"卮言"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书"寓言十九",意即绝大部分是寓言。所谓"寓言",乃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借助河神、海神、云神、元气,甚至鸱鸦狸狲、山灵水怪,演为故事,来讲述一定的道理。所谓"重言",是借重古先圣哲或当时名人的话,或另造一些古代的"乌有先生"来谈道说法,让他们互相辩论,或褒或贬,没有一定之论。但在每一个场合,却都隐藏着庄子。卮是漏斗,所谓"卮言",就是漏斗式的话。漏斗空而无底,隐喻无成见之言。庄子说的话,只是从不同角度替大自然宣泄不同的声音。《庄子》的暗示性无边无涯,涵盖面无穷无尽,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作出多重的、创造性的解读。《庄子》是我国文学和哲学宝库中的不可多得的瑰宝奇葩。鲁迅先生曾评论道:"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其浪漫主义的手法,丰富多样、生动逼真的描写,辛辣讽刺的笔调,创造式的寓言,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源泉。庄子的精神,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美学精神。 内篇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七篇。各篇均有自己的中心思想,但又具有内在的联系,反映了庄子的宇宙观(自然观)、认识论、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社会历史观。其中《逍遥游》、《齐物论》、《大宗师》三篇最能集中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 内篇其它各篇,分别表述了庄子的养生之道、处世哲学、道德观、政治观,这些内容又分别同庄子的哲学体系核心"道"紧密相联。外篇中《秋水》篇被公认为最能体现庄子的哲学思想,从海与河、天地与毫末的相对比较中说明万物的大小、贵贱、生死、是非都是相对的,相互转化的。为人应顺其自然,一切不可强求,要回到天真的境界。杂篇中《天下》可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篇研究哲学史论的文章。该文阐述了先秦各学派的中心思想及主要代表人物,根据各家与道术的关系作出分析、评价。《寓言》篇写了五个寓言故事,说明了学道和得道的方法。总之,本书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与物我的相通。 《庄子》一书是道家与道教的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几乎没有不喜欢《庄子》的。特别是魏晋之后,有关《庄子》的研究越来越多。有的重文字考证,有的重义理解释,更多的是借注《庄》、释《庄》获得一种人生解脱,亦有以玄学解《庄》或援《庄》讲佛的。《庄子》注本,现今保留下来的主要有晋人郭象的《庄子注》,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中的《庄子音义》和成玄英的《庄子疏》。这三种书保留了一些魏晋到隋唐的不同注疏。成玄英开援佛入《庄》之先河。宋明人注解《庄子》,重在研究其哲学思想,多以佛理来解《庄》,重要的有林希逸的《庄子口义》、褚伯秀的《南华真经义海纂微》、焦竑的《庄子翼》等。清初方以智《药地炮庄》、王夫之《庄子通》乃借《庄》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清末郭庆藩的《庄子集释》最为详备,随文作"注"、"疏"、"释文"、"校",不仅保存了郭象《注》、成玄英《疏》、陆德明《音义》的全文,又摘引了清代汉学家王念孙、俞樾等人的训诂考证,卢文弨的校勘,并附有他父亲郭嵩焘和他自己的意见。《庄子集释》虽未广泛地采集宋明以来诸家释《庄》的不同见解,但仍不失为最好的注释本,是研究《庄子》的重要资料。有《诸子集成》本和中华书局点校排印本。清末王先谦的《庄子集解》后出,却很简明。近人王叔岷《庄子校释》、刘文典《庄子补正》、马叙伦《庄子义证》、张默生、张翰勋《庄子新释》、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都比较著名。《庄子》研究已走出国门,16世纪以来,日本、韩国有关著作已达数百种之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也已有了研究庄子的著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