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荀子·乐论》中的思想及其实践意义(3)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天津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3、内在美大于外在美
    这一点从《荀子·非相》这一篇中可见端倪,“古者有姑布子卿,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他认为人不可貌相,外貌并非吉凶的标志,也不能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美。他认为不可过多讲究外貌而忽略内在美,否则是无异于舍本逐末。
    此观点也可应用于文艺观,当代人面对浮华、诱惑,只追求外表的时尚而不注重内心修养是十分危险的。例如现在年轻人崇尚多变时尚的音乐、舞蹈等文艺形式,却很少了解它们背后的文化底蕴,只把它们当作一种娱乐而看不到它们对内心的塑造。此时,真正应该做的是抛掉表面化的美丽,让艺术发挥其内在的、应有的功效。整个社会应该提倡崇尚内在美的艺术,使人们走出表面和肤浅。
        4、中和之美、调和不极端
    “乐之中和也。”(《劝学》)“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乐论》)“乐言是其和也。”(《儒效》)“恭敬,礼也;调和,乐也。”(《臣道》)荀子反复强调“中和”,也就是指将各种相异或对立的事物调和起来,达到一种和谐状态。一方面是说,艺术是兼收并蓄的,而对于人来讲要懂得胸怀的宽容;另一方面,艺术以和谐为美,对于人来讲要懂得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协调运用而非将其极端化发展。
        5、爱美适度、勿要沉迷
    荀子认为文艺要模仿自然、反映现实,现实世界中本身就孕育着美好,不要过分追求繁饰。由此本人引申出一个道理,对于艺术或是美好事物的追求应该适度,否则就会变为沉迷,不免有玩物丧志的嫌疑。正因为音乐是人们共有的、不可避免的情感表达方式,是可以被大家接受和体会的;又由于它自身的感染力,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是最可以深入人心,从灵魂上感动他人、引导他人的。然而,如果在其实践中不加以注意,音乐也有可能会起不到它应有的功用,或是事倍功半,甚至是适得其反。
    《乐论》篇,是论述音乐理论及其社会作用的论文。荀子认为“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而将其放入整部《荀子》综合思考会发现,他总结出的是音乐理论,是推及整个艺术领域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对于社会的理想,它不仅对后世的音乐研究有影响,对引导整个社会的思想也有深刻意义。音乐、艺术作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影响着一个社会人的修养和情操,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氛围和审美道德。因此,无论是在青少年教育中,还是广泛的社会范围内都必须加以重视,不要因其长期显效性而忽视。
    作者王禹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学系08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