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乾隆整顿考场纪律的效果又如何呢? 因为检查过细过严,耽误了不少时间,结果快到中午了,入场的考生还没有几个。乾隆急了,下令把考生通通放进来。为防止有人有备而来,乾隆当场即兴出考题,结果两千多人交了白卷。 今天的中国人也许会对科举制感到陌生,但是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状元的。 这是位于安徽省南部的一座小县城。在中国这里的景象虽说并不特别,但它却有着一个特别的名字――中国第一状元县。 千百年来,休宁山水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风流人物,对文化的崇尚至今仍是这里不变的法则。 在这里,你会发现书是人们的伙伴,状元文化是街道上的装点。带有“状元”字眼的店铺、食府和广场随处可见,以至一个新楼盘也以状元文化为卖点进行宣传。 修林在中国科举时代曾经留下一个辉煌,一段佳话,那就是从宋到清,它总共诞生了19个状元,应该说在中国这个历史长河当中,出了这么多状元是绝无仅有的。 直到今天,当地人对这段历史都感到十分自豪。 状元被称为”天下第一人”,是社会各阶层推崇备至的偶像,考取状元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最高理想。但是,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历史中,总共才产生了700多名状元。而关于这些状元是如何产生的,总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按照程序,殿试的考卷批改完以后,前十名要送给皇帝本人来钦定名次。与其说是“考”状元,还不如说是皇帝“点”状元。有的皇帝完全凭自己的心情和喜好来决定名次。 不过,皇帝对谁进入进士的名单是没有权力干涉的,而能中进士也是相当荣耀的事。所谓“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一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最向往的幸福时刻。 正榜进士在名义上都是皇帝的学生,参加殿试本身就是一种荣耀,因为主考官是皇帝。 在明清时期,朝廷会为新科进士举行国家典礼,进行庆祝,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金殿传胪仪式。 仪式在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紫禁城太和殿中举行,皇帝和各部大臣都会参加。首先宣读所有及第进士的名字。随后,仪仗队会簇拥着新科进士们从皇宫出发,前往天安门张贴皇榜,并沿大街欢庆游行。 这时的京城万人空巷,人如潮涌。锣鼓鞭炮齐鸣声中,进士们身披红花,骑高头大马昂首而行。四周则是身着皇家制服的卫队。就连皇帝也会签署一道圣旨,作为自己的替身参加游行。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对读书人的刺激可想而知,所以才会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社会的过分尊重反而导致了读书人心理的失衡,从创立的那一天开始,科举制度的某种弊端似乎也就出现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