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千年科举探幽(6)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央视国际 佚名 参加讨论
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科举制为什么会引起如此巨大的分歧和争议呢?也许答案只有从它本身的历史中去找寻。
    在阆中古城城外的一处山坡,座落着一座书院。不大的庭院里矗立着一块巨大的岩石,这块石头曾见证了一个家族的传奇故事。
    欧阳修笔下《卖油翁》的故事在中国几乎家喻户晓,卖油老翁用他熟能生巧的酌油道理教育了趾高气扬的神箭手。
    这个神箭手在历史上是确有其人的,他就是在中国宋代著名的陈氏三兄弟之一——陈尧咨。
    据说,当年陈尧咨的父亲为了三个儿子能够静心读书,特地迁居到了清净幽远的阆中。
    在这块巨石遮挡的阴影下,三个年轻人两耳不闻窗外事,每天埋头苦读。后来,三个人都大获成功。
    今天仍然会有不少阆中本地人带着孩子来到这里参观,希望孩子能够从这块读书岩中得到某种启发。陈氏兄弟三人刻苦读书,连中进士,成为天下读书人的榜样。至今保留的三陈读书院和大街上的状元牌坊,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修建的。
    这种文化因素深深地印刻在所有中国人的意识中。在千里之外的安徽休宁,有一个黄姓家族。大家念念不忘的是祖上曾出过一位状元。如今,这件事总是被反复提起,用来激励后人。
    今天令休宁人感到自豪的自然是他们的祖先,状元情结已经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许多专家学者都曾对这里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曾经徽商云集的小县城一度成为徽州历史上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又是什么原因让这里一共诞生了19位状元呢?
    徽商是中国一支非常著名的商帮,那么徽商的资本是雄厚的,他自然也就为大量在外徽州的学子学习提供了强大的一种支撑,同时也为在家乡这些学子们,寒窗苦读提供一种可能。他们骨子里面,既经商同时又向往当官,向往子女成名,成家。
    如果时光倒退几百年,这些青石铺就的道路上曾踏过多少举子的足迹,告别家人的他们正是从这里匆匆出发,去参加即将改变他们人生轨迹的一场又一场考试。
    在嘉定科举博物馆西展厅的中央位置,悬挂着一幅巨大的金榜。
    金榜公布的是殿试成绩,分为三个等级,叫做三甲。一甲只有区区三人,也就是状元、榜眼和探花。从第四名开始至100名左右,称为二甲;余者统称为三甲,约200人左右。
    也就是说,每次发榜的时候,全中国的近百万考生中,只能有区区三百人左右可以在上面找到自己的名字。
    由于科举考试没有年龄的限制,所以在历史上,六七十岁的老人赶考者比比皆是,甚至还有百岁老人赴场应试。
    《儒林外史》中的范进,中举前已经考中了是比举人低一级的秀才,因为不能直接做官,所以老是被势利的岳父嘲弄,在中举后竟然会高兴到失去理智,虽然是文学的夸张,但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虽然考试如此残酷,但人们还是趋之若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