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学校学制 >

早期官办中医教育模式——学堂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浙江在线 佚名 参加讨论

    
    家传、带徒及讲学等民间中医教育形式对于继承历代医家学术经验,培养中医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至今也值得借鉴。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它们培养的医家在数量上显然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也给政府的考核与管理带来了难度。于是,官办的中医教育机构相继出现。据《唐六典》卷十四记载,“宋元嘉二十年,太医令秦承祖奏置医学,以广教授”。可见,公元443年的刘宋王朝即创建了政府的医学教育机构。以后,北魏、隋朝设太医、博士、助教等官职来管理医学教育。
    我国官办医学教育昌盛时期是唐代,当时有中央与地方两级医学教育制度。中央级称“太医署”,规模很大,有师生三、四百人;地方上如长安(西安)、洛阳、太原等都督府均开办医学,各州普遍设置医学博士和医学助教。宋代设“太医局”管理医学教育,初期以科举方法考选医生,公元1044年在京城建立专门学校,有各科学员80多人,规模很小。后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举办学校培养人才,医学教育才开始发展。据《宋会要辑稿》和《元丰备对》两书记载,当时太医局学生有300余人,学习内容分九个科,这时的教育方针重视实习训练,强调从临床中获取知识经验,所以医学生要轮流为其他三学(太学、律学、武学)学生及京城的军人治病,并要求记录治疗过程与结果。
    浙江官办的中医教育机构出现在南宋。北宋迁都临安(现杭州)后,政治、文化与经济中心便南移至江浙一带。南宋绍兴年间,朝廷设立了翰林官医局,由它负责医学教育,设医学堂。它的主要职责是为朝廷培养太医。据《梦梁录》记载,医学堂的遗址在通江桥北,老百姓沿用老习惯,称它太医局。学堂设大方脉和小方脉科,前者的教材为《素问》、《难经》、《伤寒论》和《巢氏病源》等;后者为《难经》、《巢氏病源》和《太平圣惠方》等,有四名翰林官医局的医官被调到学堂负责管理,他们被称为“教授”。学生的编额为二百五十人,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都由政府负担。称“斋生”,学生的住宿和伙食条件很丰厚,不过该校的考试制度非常严格,稍有懈怠就可能被淘汰。而且虽为医校,但儒家正统的气息十分浓厚,上至学校的制度,下到学生的制服都效法礼部领导下的太学。
    元代的医学教育基本依照两宋旧制,设“医学提举司”专管医学教育,在恢复中央医学教育的第二年,朝廷还派太医院副使王安仁悬带金牌到全国各地督查医学教育,凡未办学的当即开办,校址大多设在各州府的三皇庙内,同时还制定选择医学教授的标准与条例。明清的医学教育大体上也是继承宋元以来的体制,由太医院管理医学教育。但明清医官多为世袭,太医院所设的医学教习所学员大多为医官子弟。《明史?职官志》中说:“凡医家子弟,择师而教之。”所以弊端很多,政府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已大不如前。鸦片战争后,由于清廷腐败,国力衰退加快,特别是西方医学传入后在我国开设医院与举办医学院校,官办的中医教育已徒具形式,在中医人才培养上已基本不起作用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