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途中讲学。 郭德福绘 当高考分数与升学率成为我们进行教育评价的核心标准时,我们重新学习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的教育评价标准,也许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先看看《学记》的第四章: 古之教者,家有熟,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记》曰:“蛾子时术之。”其此之谓乎! 翻译成现代文,就是: 古时的教育体制,每二十五家为闾,设有熟;每一党,设有庠;每一遂,设有序;国都设有大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每隔一年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核。第一年考核学生断句分章的能力,与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读书志向。第三年考核学生是否尊重学业,认真读书,是否亲近同学,和睦相处。第五年考核是否广博地进行了学习与尊敬师长。第七年考核对学问是否有自己的见解,与能否正确地选择朋友。如果考核都合格,叫做“小成”。第九年考核学习是否纯熟广博,触类旁通,还要考核是否观点坚定,不违背师训。考核合格者,叫做“大成”。唯有这样,才能教化百姓,改变社会上的庸俗,周围的人心悦诚服,远方的人向往归附。这就是官府学校教育的宗旨。 《记》曰:“应该学习小蚂蚁衔土不息的精神,把一粒粒小土堆成了山。”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学记》对教育的考核标准有个清楚的层次,十分重视教育的循序渐进。以德言,把“辨志”(明确读书的志向)作为受教育的初始标准,把“乐群”(与小朋友愉快地和睦相处)作为与人相处的基础,切入点选得很准确,完全符合才入学的小朋友的特点。确立学习的志向,受益一辈子;学会与小朋友和谐相处,是与邻居、同事和睦相处,正确选择朋友的起点。 这个教育的起始点对今天很有启迪意义。然后到“亲师”(尊敬师长),再到“取友”(正确地选择朋友),最后到“强力而不反”(信念、观点坚定,不违背老师的教导),也就是把学到的观念转化为坚定不移的信仰。这是一个很高的而又切实可行的标准。 以智言,从识字、断句、分章开始,启蒙只能如此,不能完全理解不要紧,多背诵一点为好。第二步要尊重学业,有浓厚的学习热情,能认真钻研。这就够了,有了这一点,无论智愚,也不论效果大小,每一个人总是最好的。 考核重在过程 第三是“博习”,就是要广泛地猎取知识,练习各种技能。第四是“论学”,就是要对所学的内容能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独立见解。最后是“知类通达”,学习的东西要纯熟通达,触类旁通。从这个标准看,层次也非常鲜明,也是循序渐进的典范。古人很重视考察学习精神,很重视考核独立思考、创新思维与学习能力。 在今天,如果按照这些标准去考核也就够了,何必去问分数的多少呢?考核他们取得知识的精神状态、思维方法与运用知识的技能,也就是重点考核学习的过程。重过程、轻结果,是最好的考核办法。 启示:从观察中进行人的教育 从《学记》的这个考核标准看,古人很重视实践,很重视人的塑造。无论是德还是智,它们只能从对学生的不断观察中得来。从观察中进行人的教育,《学记》就把教师称做人师。 现在,我们家长对自己子女言行的观察在幼儿园、小学是够多的了,对他们的行为也能进行具体的指导。到了初中,在学校应试教育的挟持下,就慢慢以分数为主要标准了,到了高中,分数就成了最核心的标准。家长与自己子女的接触就越来越少,了解不全面,也缺少灵活的具体指导。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补性,即使学校教育走上了素质教育的正常轨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也是互补的。 当然,时代在前进,我们再用《学记》的标准来作为今天教育考核的全部标准就远远不够了。但文科教育主要解决的是人的塑造,是对人的思想、品德、思维、心理的塑造,只有从人的行为中才能表现出来。对学生言行的考察不论是现在还是将来都是必要的。(萧成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