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思想 >

坎德尔《比较教育》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坎德尔(I·L·Kandel,1881-1965),美国比较教育学家。出生于罗马尼亚。1908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191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13年起在该校任教,1923年,任该校国际研究所教授,1947年退职。主要著作有:《比较教育》(1933年)、《教育的新时代——比较研究》(1955年)。
    坎德尔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要素主义教育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强调“种族经验”或“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认为经过历史检验的多数人的经验比个人经验有意义,比根本没有经过检验的儿童经验更有意义。在人类遗产中有着“文化上的各式各样最好的东西”,有着一种知识的基本核心,即所谓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其中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各种技艺及传统的“态度”、“理想”等等。而这些要素是人人所必需学习的。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的共同要素传授给青年一代。
    坎德尔认为,要素主义者和进步主义教育者一样,关心学习必须依据学习者的能力、兴趣和目的这个原则;但要素主义者同时认为,那些兴趣和目的必须由富于经验的教师加以改造,因为教师是教材的逻辑组织的主宰者,而且懂得教育发展的过程。
    坎德尔同意以学科为中心及学习的系统性,主张应恢复各门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他还认为,一些对学生心灵的训练具有特殊价值的科目,如拉丁语、代数和几何,应作为中等学校的共同必修科目。他很重视智力的陶治,认为蕴藏在儿童身上的智力和道德力量的资源不应当被浪费;主张提高智力标准,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发展人的智慧力量。由于特别强调系统的学习和智力的陶冶,他认为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于教师,教师应是教育体系的中心,应充分发挥教师的权威作用,如果学生对要素的学习不感兴趣,应该强制他们学习。
    坎德尔认为,“比较教育是把教育史延伸到现在”,注重对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发展进行国际性的对比研究,探索支配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他十分强调用历史学方法研究比较教育学,用历史观点观察各国文化,探讨民族性对教育的影响。
    《比较教育》(Comparative Education)1933年出版。194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由罗廷光、韦慤翻译的中文本,共1308页,分为3卷。
    该书在导言中阐述了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指出:“欧战后20年来人们对于教育的广为注意,同时教育上起了不安宁和彷徨的状态,乃历史上破题第一遭,亘古所未曾有的”。作者认为,教育对于民族福利有重要的意义,这个认识显然地在欧战爆发后格外清楚,而从加入战争的各国教育制度之比较的观察,更可以知道。欧战不啻是各种教育制度的试金石。无论对与不对,一个民族的强弱都归功或归咎于教育。这个比较的观察,自然会引起对于各国教育制度重新加以检讨。
    作者分析了比较教育尚未成为教育研究中的重要部分的原因:(1)向来记述外国学制的,无非千遍一律的举其行政、组织及实施状况等;这些制度的本身虽然是有趣味的,但常不能由一国转移到别国。(2)这些教育的叙述完全是以教育的观点为限,从未用推理的分析去研究各国教育制度对于民族的背景和进展,有什么样的关系。(3)很少有人能顾到各国不同的环境,或用比较方法来找出教育上一般的趋势和原则。(4)一同的教育制度是本国的宗旨、精神、成训和特征的反映,于是人们便以为本国的问题是无可比拟的,故对于外国教育的实施,都认为不能应用。
    作者认为各国教育上有许多共同的问题,为研究比较教育者所不可忽略。比较教育就是通过探索支配各国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来发挥借鉴学习的作用。作者认为这些基本问题主要有以下内容:
    决定教育制度本质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何谓民族主义?
    教育与民族主义有何关系?
    个人与社会或国家的关系怎样?
    自由的解释是什么?在一个有组织的社会中如何去讲自由?
    儿童的教育应该谁来管理?
    私立学校和私办教育究竟占什么位置?
    社会对于所属各成员、国家对于本国各国民所负教育的责任、范围怎样?
    入学前的教育范围如何?
    初级教育的范围如何?
    中等教育的范围如何?
    各种学校应有的课程是什么?
    什么是文化?
    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的关系应该怎样?
    教师的训练情形及他们的地位怎样?
    教育行政应该采用集权制呢?或采用分权制?
    如何可以维持适当的标准?考试的位置应该怎样?
    课程和学科应该谁来编定?
    教育制度中的重要因素是什么?
    什么叫做教育机会均等?
    作者指出,比较教育之最大益处,在于分析上述各问题产生的原因,比较各种制度的异同,及寻求其究竟,并考查解决这些问题的经过。换句话说,比较教育研究,首先应当欣赏那构成教育制度之无形的精神和文化因素,及学校事业以外的各种势力(这比校内的势力还重要)。因此,比较教育的研究,重在分析学校所反映的社会的政治理想,因为学校不过将这些理想撮其大要,以供传授及进展之用罢了。为了解和欣赏一国教育制度的意义,及估量它的价值起见,我们对于该国的历史和成训,关于社会组织的各种势力和态度,以及决定其发展之政治和经济的因素,皆应有相当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着重强调了民族主义的意义,及构成民族主义的各种力量。民族主义在今日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曾误解了民族主义,导致趋向不正当的目的之路上走,遂以为只要免除了教育家的民族主义于正轨中,就可以保障人类进步的责任。就民族性的真正意义说,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像一个人的人格,是它的生命和文化的表现。英国教育的种类繁杂和个性发展,法意两国教育的行政集权和组织严密,德国教育的崇尚科学和地方主义,俄国教育的高度民族主义化,乃至美国教育传统的民治主义——注重政治的平等,和各地人民的自由……左右了各国教育的行政和组织、课程及教法等。同样,民族性及其所由形成的诸般因子,亦给了各国教育制度极大的影响。我们必须从研究教育当作民族势力的表现上,才能了解公共教育的发展成为国家事业的真正意义。该书认为,除非把握了民族主义这个教育制度的核心,比较教育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比较教育不能给我们各种标准,拿来测量各种教育制度的好坏。教育统计家可以用同样的测验来衡量各国的成绩,但是就现在而论,他所测量到的大概是教育的雏形,至于教育质量的好坏,是否能测量出来,还是疑问。因为每一国的教育制度,都充分表现出该民族的特性;换句话说,一国的教育制度是一国所向往和值得有的制度。倘若我们能顾及到对于一国教育制度之一般的批评,我们要想从实际问题的比较上,分析出若干原则和趋势,并因而建立一种教育哲学,是可能的。比较法有阐发一种教育哲学的可能,但是这个哲学应该以实际而非以那不可捉摸的玄学和伦理学为根据。
    该书还分析了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认为工业和经济的环境,不过是影响教育的诸般因素之一。教育的重要意义,可从个人生息的环境的各方而体察出来。一个人不只是一个工人,是有权利、有义务和有能力的人;他是许多社会团体的一份子,而这些社会团体都可以满足他的兴趣、需要和愿望。他是一国的公民;他还觉得应该参与所属的国家和政治团体以外的利益。我们可以说教育在今日所受上述事实的影响,比有史以来任何时期都大。
    民族性和民族主义可以综合为一个意义,即以共同文化为基础,表现出一种有共同居处、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和共同自尊自觉的精神;民族即享有共同文化的人群。总之,各同教育制度的差别,不在所授学科种类的多寡,而在各学科内容的选择,及其应用情形如何。
    该书提出应把比较教育看作政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只是把教育看作教室内的工作,或闭户造车的勾当,或神秘的事业。在现代生活,教育是人类依照国家来组织的一种活动,藉以维持民族的生命和促民族的进展的。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可以讨论民族主义和形成民族主义的力量,因为这便是教育制度的根本意义所在。除此以外,比较教育的另一个贡献,在增进国际间的了解,这不是基于任何情绪和情操,乃是从了解本国及其他各国,所得到的欣赏,从感到各国教育制度对于世界的进步各有其相当的贡献,及从认识各国在学校里所努力传授的期望和理想,而产生出来的。
    该书的中文译者评价此书的特点有三:(1)理论与实施并重。不以缕举枯燥的事实为满足,根据事实找出意义之所在,并加以论断,其所依据的原理,大都很健全,很合时代需要;(2)书中材料多产自著者实地考察和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果,与道听途说者迥异;(3)著者对于教育,能就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解释,替读者开辟了一个新途径。在体例上首尾相承,各章皆先有一个综合的观察,再分述各国情形,由史略到现行制度,结论有条不紊。
    该书美中不足的地方:(1)范围只涉及正常的教育,对于特殊教育则很少提及,即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亦论焉而不详;(2)因为各章自成一单元,便不免有不少重复之处;(3)就材料的分量分配来说,英国美国最为详尽,德国法国次之,俄国意大利最略,这或许是由于材料搜集有难易不同的缘故。
    《比较教育》一书对当时比较教育的教学和研究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很多大学把该书作为大学的比较教育课的教科书。该书是比较教育学界公认的代表作,坎德尔是比较教育学发展阶段的重要人物。(宋德民)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