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南特(J·B·Conant,1893—1978),美国教育家、科学家、政治家和外交家。1913年他在哈佛大学获文学士学位,1916年得哲学博士学位。1919—1953年历任哈佛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校长。离任后一直是该大学的名誉校长。1953—1957年任德国问题高级专员和美国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大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他在政界、科技界和教育界还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1941—1952年任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主席、科学研究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原子能委员会总顾问委员会主席,著名的曼哈顿工程顾问,还担任过美全国教育协会教育政策委员会主席,科学协进会和教育理事会会长等职。1957年以后,他致力于美国普通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领导工作。 科南特是美国五六十年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倡导人之一。他以科学家和外交家的阅历,敏锐地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国内政治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尤其是注意到美国教育落后于前苏联,更促进了他的教育改革。1957年他在卡内基促进教育基金会的资助下,对美国的26个州、103所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尔后经过研究、整理,先后写出了调查报告,并于1959年出版了《今日美国中学》一书。自1961年起,科南特等人在卡内基基金会的再次资助下,广泛调查了美国人员稠密的22个州,77所开设师范课程的高等院校,经过两年的研究,于1963年出版了《美国师范教育》一书。他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对在教改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改革问题,从多方面,提出了不少积极的建议,对美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南特的教育论著甚丰,主要有:《分裂世界之教育》(1948年)、《科学与常识》(1951年)、《现代科学与现代人》(1952年)、《教育与自由》(1953年)、《儿童、家长与国家》(1959年)、《初中年代的教育》(1960年)、《贫民窟和郊区:评大都会地区的学校》(1961年)、《托马斯·杰斐逊和美国公共教育的发展》(1962年)、《美国师范教育》(1963年)、《教育政策的制定》(1964年)、《综合中学:对感兴趣的公民的第二个报告》(1961年)等等,他还编写过中学化学教科书和几本大学有机化学教材。其中《今日美国中学》和《美国师范教育》二书则被公认为他的教育代表作。《美国师范教育》一书的观点是他中等教育改革观点的延伸和发展。此书集中论述了美国中小学师资培训工作,特别是论述了师范课程的改革问题,提出了二十七条改革建议和各年级各学科师资的教学计划,它和《今日美国中学》实际上成为美国60年代教育改革的指导性文献之一,对当时美国的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 科南特在其大量论述中提出了许多教育理论和教改主张,他的基本教育主张是:加强普通教育,特别是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外语的教学;提倡天才教育,对有高度天才的学生进行特殊教育,以便为发展科学技术和开展国际斗争培养更多的尖端人才;要加强儿童的智力训练,把他们培养成为能适应战后科技迅猛发展,知识迅速增长的现代科学和工业所需要的人才,等等。因此,美国教育界公认,著名的教育家科南特“对五六十年代美国公共教育无可置疑地产生了此其他任何人都要大的影响”, 他“也许是二十世纪中叶最有影响的美国教育家”。 《今日美国中学》(The American High School Today,1959),由美利坚合众国出版社出版。中译本合订于《科南特教育论著选》中,1988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陈友 主译,作为《外国教育名著丛书》之一,共127页,9.6万千字。 《今日美国中学》,即有名的“科南特报告”,是科南特几年来深入调查研究的成果总结。本书围绕着美国中等教育制度和中学课程改革等问题,提出如下观点: (一)在中学的教育目的和制度上,办较大的综合中学 科南特认为综合中学要完成三大目标:第一,为所有的未来公民提供普通教育;第二,为那些想在学校毕业后立即使用所学技能的学生开设很好的选修课程;第三,为准备升学的学生开设专门的高级文理课程。他还建议,削减规模较小的中学数目,扩大现存中学的规模。因为小型中学限于条件(如经费等),很难开设广泛的文理课程,而综合中学规模较大、教师队伍健全、资金多,容易购置现代化教学设备、开设新学科,设置多元的课程,可以让具有各种需要的学生得到发展。因此,科南特主张,一所学校毕业班人数至少必须有100名学生,只有这样才有条件把学校办好。 那么,科南特强调的这种独具特色的“综合”中学是什么样的呢?他认为,综合中学与单独设置的专门中学(包括职业中学和文理中学)不同,它把升学和就业的各种职能集中于同一的教育机构,按着社区内所有适龄青年对教育的不同需要,开设多种课程。根据这一教育目标,科南特制定了评定一所综合中学的标准,各个中学可根据《对一所综合中学的评定表》中所列的15个问题,判断他们是否已经令人满意地实现了综合中学的三大目标,如果没有达到这些目标,那么这所中学则需要改进。 科南特认为,办好一所中学除了要求它的规模够大(毕业班人数超过百人)以外,还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教育董事会成员必须了解自己的职责是决定政策而不是搞行政工作;第二,要有第一流的教育局长;第三,要有一个好校长。因为有了好的教育局长和校长,他们就会聘用一批出色的教师,而教育的质量是随教师的质量而转移的。 根据以上分析,科南特认为必须通过学区改组来大大减少小型中学的数目,但对美国中等教育的基本范型无须作根本性改动。 (二)在中学的课程设置上,注重普通教育课程 他建议所有的学生都必须学习4年英语,3至4年“社会研究”,一年数学、一年以上的自然科学,必修课应占学生总课时的一半。此外,学生要想在中学毕业,还要学习至少7年选修课,不包括体育。选修课应分两类:一类是以获得谋生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或半职业性课程,如打字、速记、会计、供销、农业、工艺等;一类是以程度较深的文理科目为核心的课程,如第二外语、高等数学、音乐、艺术等,由此组成一套序列课程,让那些学习文理科目能力较强的学生修习。 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确定自己的能力、学业成绩或兴趣所在,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然后及时地向学生提出建议或忠告,科南特主张建立学生辅导制度,每250到300名中学生中应有专任的辅导员或(指导员)1人,辅导员应当由具备教师经历的人担当,但他们的全部时间都用来辅导学生。辅导员应熟悉学生能力性向测验、学业成绩测验或其他测量方法,以便为学生选定修业计划作出指导。 在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中,科南特主张,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应按他们的学习能力进行分组。这里的能力分组并不是把某个学生在所有课程上都放到一个特定的组里的办法,而是根据学生各科的学习特点,分科按能力高低分组。例如,某个学生可能在英语学科上被分配到高级组,而在自然学科上被分到中级组,在体育上被分到低级组。一个学生也可根据他的能力变化,由低级组转入高级组,或者由高级组转入低级组。这种分组办法,可以保证一个组内学生能力水平的相对一致,避免相差悬殊、参差不齐现象的出现,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按自己能力发展有好处;另外对于只有一小部学生选修的科目,例如高等数学,由于它们的选修性质,按能力分组学习效果会更好些。 他还建议对“擅长文理科目的学生”和阅读能力十分迟钝的学生分别给予特殊照顾,使“擅长文理科学习”的高才生和各类后进生人人都有适合自己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使“各得其所”地进行学习。他估计学生中15—20%属于高材生(即“学术上有才能的人”)。在他看来,这些学生没有受到充分的鞭策,没有足够的刻苦学习,他们的教学计划还未达到应有的极限。因此他主张这些人应受到尽可能广博而扎实的教育,要为他们设置年限较长而标准较高的数学、外语、科学等课程。以外语为例,科南特认为仅用两年的时间学习外语,显然是不够的,飞机的发明使世界缩小了,当今世界对外语的需求是不容争辩的,因此他极力主张让所有擅长文理科目学生都应用四年的时间学习一门外语,使他们近于达到掌握一门外语的水平。而对那些阅读能力十分迟钝的学生,科南特主张应当有专门的教师来照顾他们,这类教师应当是有耐心的、对学生的困难持同情态度的人。他们应当帮助这些学生选修课程,进行辅导、补习,不要把这些学生同智力落后学生混为一谈,要对这些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如今这种特殊教学方式,已越来越引起教师们的兴趣。 科南特尤其强调推行天才儿童教育,为国家培养足够数量的科学家、工程师。他认为有高度天赋的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3%,因为人数太少,应指定专门的指导人员做他们的导师,而不要把他们编成特殊班级进行教学。他主张从“七或八年级或更早些就开始辨识这些高才生”,如果“在大学年代才来发现和发展这些天才,通常是太晚的”。导师对这些高才生要给予特殊关照,使这些学生处于有事可做的状态中,而不是吃不饱。如果这类学生的人数达到一定数量,要为他们设立特殊班,让学生在几年级学一门或一门以上的“大学选修课程”,修毕考试及格可提前上大学等。实施这种课程计划,不仅可以早出人才、快出人才,还可以促进能力稍差的学生努力学习。 另外,为了帮助高才生扩大其选修范围,同时也为需要补课的学生学习他们所需课程,科南特主张办智期学校,即把修此时限定为六周的暑期学校,学生在智期学校既可以学习打字一类的实用性科目,也可以学习历史一类的文理科目。一个学生如果连续学习几个暑期,就可以扩大其选修课程范围,学习更多知识。科南特认为发展暑期学校比延长学年的做法更为适当。 (三)在中等教育的规模和数量上,应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南特认为美国公立中学的毕业生中有三分之一的人所进的中学很少有机会给他们以令人满意的中等教育,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所在的中学毕业班人数不到百人。如果取消这类小型中学,全国的中学教学就可能得到普遍改进,因此科南特建议把全国的中学校数从原有的21000所减少到近9000所较为合适,这样既可以使擅长文理科目的学生有机会学习数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而无需增加教师,同时也可以使同在小型中学得不到特殊照顾的高才生能得到顺利发展。 对于大城市中学和郊区中学,科南特主张应根据本地区实际,为各种类型的学生开设他们所需要的课程。例如在大城市,由于有大量具备特殊天才的青年,有些城市就为他们设立专门的学校,如果在较小的社区,就没有理由设立这种中学,因为在大城市除了有供选择性的文理中学外,还有其他许多中学,象商业中学、音乐和艺术中学、布朗克斯理科中学等。在郊区中学由于差不多全体家长期望自己的子女升入大学,因此学校的老师和辅导员也都为升学作指导,尽管有些儿童不能胜任高级文理课程,但是学校还把一些非文理选修科目安排进去,这样也可为学生在校毕业后立即就业作好准备。 根据以上分析科南特得出的结论是:在一个小工业城市办得使人满意的中学。搬到许多大城市的郊区可能就办不好,反过来也一样。即便在一个城市里,也会出现这个市区同另一个市区的不同。因此他认为不必对美国中等教育的基本范型做任何根本性的改革,只须考虑本地区的一些具体条件,一所一所学校加以改进。 科南特在美国政界和外交界有一定的声望,他以知名科学家和教育家的身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倡导改革美国教育。尤其是他在有关中等教育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在美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一直被列入著名的教育改革家的行列。在科南特的影响下,美国中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沿着现代化的方向进行改革。 科南特研究的主要影响,是强调加强基本训练,间接地强调传统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全美教师协会和美国数学协会共同成立的“普通学校数学研究组”从1959年起陆续编出从幼儿园到中学的一套数学实验课本;在国家科学基金会资助下的“物理科学教学委员会”于1960年编写了一套中学物理课本。美国化学学会“化学键研究会”和“化学教材研究会”于1963年分别编出化学教材。“美国生物科学研究所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于1963年编出三种生物教材。从1961年开始,全美教育协会政策委员会通过了一项《美国教育的中心目标》的新声明。它指出学校的中心任务是训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现理解和推理能力,以便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其他的教育目标。科南特本人于1967年发表了《综合中学》一书,报告了他的有关教育建议被采纳实行的具体情况,特别是进行能力分组、健全指导制度、选拔天才学生、开设高级课程,推广外语教学等项工作所取得的进展。美国教育界积极推广天才教育和数学、外语、科学“新三艺”,提倡“恢复基础”,推广“科南特学校模式”,改革师范课程,对美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些作法和结果,对欧洲许多国家和苏联的教育改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今日美国中学》的主要优点是:(1)在美国教育处于危机关头,尤其是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升空,给美国社会造成的威胁感,使科南特认识到要想使美国教育对外发挥作为美苏争霸工具的作用,对内促进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作用,必须从普通中等教育抓起,因此,此书有深远的预见性。(2)在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和以巴格莱等为代表的要素主义教育理论进行激烈竞争的时候,尽管科南特倾向于要素主义教育流派,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排斥进步主义教育理论,而是站在美国社会发展的角度,呼吁学校教育要适应所有学生的需要。一方面,他认为要改善贫民区的普通学校,认为如果忽视了处境不利的青年的教育与就业问题,就如同埋置了“社会炸药”,另一方面,他也推广天才教育,认为近年来对于我们不能培养出足够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产生了不断增加的忧虑。因此,我们认为,他在冲破美国中学的传统藩篱,扩大课程领域,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满足升学、就业等多方面需要,是有积极意义的。科南特是美国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建议和主张对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他是美国当代当之无愧的、大胆的改革家。(3)对教学工作科南特明确提出要加强智力训练,培养适应现代科技和工业社会需要的人。因此,课程设置以数学、外语、自然学科为核心,重实用,有浓厚的时代性和现实性。(4)冲破靠间接经验发表建议的框框,身体力行,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了解,实验,经过两年的研究才形成这份报告,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不可否认,科南特教育思想也有不少缺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点:(1)由于追求当前效用而忽视长远需要,过份增加教材内容的难度,只适用于少数有才能学生的需要,而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产生了“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现象。(2)教学科目过于繁杂零乱,学生选修时避重就轻,舍难趋易,结果便流于东拼西凑满足学分要求,不能给学生奠定科学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向现代化科学进军。(3)过分增强课程的抽象理论知识比重,而忽视了应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比重,带来了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4)还没有涉及其他一些基本方面和主要环节,如在物理、语言教学等方面采用一些新方法,也没有提及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解决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因而显得有些保守。 科南特的教育理论被介绍到我国以后,尤其是1988年《科南特教育论文集》的出版,在我国教育界引起了极大关注。他在《今日美国中学》中提出的要处理好中学为升学和就业准备两种职能的关系,公共必修的核心课与适应个性的多种灵活计划之间的关系,带有很大的普遍性,对我国中等教育的改革有积极的参考作用。科南特所提出的一些具体建议,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认识意义,值得我们深思,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有很大的借鉴作用。(姜丽萍)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