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思想 >

埃德蒙•金《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埃德蒙·金(Edmund King,1914一 ),教育学教授。现为伦敦大学皇家学院荣誉教授。曾获曼彻斯特大学文学士、文科硕士,伦敦大学哲学博士、文学博士。1936—1947年,在文法学校任教;1947—1953年,任伦敦大学校外研究主任助理、高级助理;1953—1957年,任伦敦大学皇家学院讲师、高级讲师;1970—1973年,任皇家学院比较研究机构主任。曾作为美国、加拿大和中国等国大学,及墨尔本、东京和德黑兰等大学的访问学者,并作为高级学者出访许多国家和进行讲学。从1978年至今,任《比较教育》杂志主编。1983年10月曾应我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邀请,来我国讲学,受到热烈欢迎。
    他的主要著作有:《各国教育观点》(1962年、1965年)、《共产主义国家的教育(编)》(1963年)、《美国的社会,学校与进步》(1965年)、《教育和社会变迁》(1966年)、《比较研究和教育决策》(1968年)、《教育和西欧的发展》(1968年)、《师范教育—比较分析》(1970年)、《教师和社会进步中的需要》(1970年)、《西方教育史》(合著,1975年十一版)、《义务教育后的教育(Ⅰ)—对西欧教育的最新分析》(合著、1974年)、《义务教育后的教育(Ⅱ)—前景》(1975年),《改组教育事业—管理方面和参与改革的问题》(1977年)、《不稳定状况下的教育》(1979年)。
    《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今日比较教育》(Other Schools and Ours:Comparative Studies for Today,London,1958年、1979年),中译本1989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王承绪、邵珊、李克兴、徐顺松译,共611页,46.9万字。
    《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是埃德蒙·金为比较教育初学者写的本入门书,从1958年初版至今已出五版,该书在比较教育界很有影响,也是金教授的代表作之一,较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比较教育思想。全书共有十五章及两个附录。前三章是阐明比较教育理论的。第五到十一章是实例研究,分别介绍了丹麦、法国、英国、美国、苏联、印度和日本的主要教育传统和组织模式、第四章说明为什么选择这些国家和这些国家的教育为什么是这样。附录一列出理论框架的分析模式简图,附录二运用上述理论框架,举出“都市化与教育”、“教育与中央集权制”、“学生问题”三个研究方面的例子,阐明如何进行探讨分析。1987年金教授专为该书中译本写了序,他指出:“真正的比较研究不只是研究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而在于我们走向未来的时候,更清楚地理解我们自己教育上的设想和实践。”他还指出该书自1979年五版以来,各国的教育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政府加强了对教育事业的干预,普遍加强了职业教育、科技革命教育,如普及计算机教育,在课程上强调新知识和新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出现的问题是,教育经费削减,合格教师短缺,教师士气低落,青年人失业现象严重,在发达国家儿童入学人数下降,而在发展中国家其人数却猛增。下面对作者所阐述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实例研究予以介绍。
    (一)整个教育背景发生了变化
    二次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变化。教育也面临一场新的择抉和挑战,原因是教育外部环境的变化促使教育内部适应这种变革。(1)科学技术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地球正在变小,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世界政治、经济形成新格局,南北差距加大。(2)同时世界也面临着新的问题:财政危机、能源问题、人口激增,各种问题错综地结合在一起,打乱了固定的教育模式。一些教育问题巳超出了一国的范围,带有世界性特点。(3)教育改革的浪潮蓬勃兴起。从60和70年代开始,各国掀起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教育上存在的问题是:脱离生活和劳动,教学质量下降,学习成绩差,纪律松弛以及出现了大量的流生和逃学现象。改革的重点是中学制度,在一些国家使其向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更广泛地培养真正高质量的人才,使学习和工作或生活之间更密切地联系起来。(4)知识的爆炸,入学人数的激增,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职业结构的多样化,这些均导致了“教育上非传统方法”的出现,包括设置新的学科,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关系,进行课程单元的结构改革,运用新的评价方法,实施间断学习如工读交替、脱产进修和在职进修。正规学校教育不是教育的终结,它只是奠定了终身教育的基础,现代社会要求人整个一生需要不断重新学习,重新训练。(5)由于现代社会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因而一切教育制度的前景就是为不确定性作准备,教育就其本质来说,是为了塑造未来或为未来作准备。(6)教育事业具有了比以往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公众的教育热情和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教育的评判员不但包括政府人员、社会工作者和企业管理人员等“外部专家”,也包括如家长和学生这些“消费者”。另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是,很多教育改革的建议和设想来自非教育界人士,如科学家、战略家、行政官员和企业家。因而作者指出,世界各地发生的种种变革和对教育的严重挑战,促使本书出版第五版,其次比较研究者必须关注这些变化,进行新的探索。
    (二)比较研究必须注重教育的生态背景的观照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教育呈现这样几个特点:(1)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日益紧密,并且社会的种种变革把教育带到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最中心。(2)推动教育变革的动力,及教育改革的设想、建议,现在更多的是来自教育外部,而不是教育内部。(3)教育的纯学问研究已让位于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并且基于社会反应和判断的第三维研究日益受到重视。概括起来就是社会的发展决定着教育的一切。
    英国著名比较教育家萨德勒曾有句名言,在进行比较研究时,“我们不应忘记,校外的事情比校内的事情更为重要,并控制和解释校内的事情。”也就是说,比较研究者要在一定的背景下研究教育制度及实践,及这种背景对教育产生的作用和影响。金说:“在语言研究中,词语只有在明确的语言环境和社会背景中才能获得它们的真正意义,这是不言而喻的。同样,学校和学院制度的结构,这些制度中所发生的事情,以及教师的安排,只有联系周围环境才有意义。它们和周围环境有着生态学意义上的多方面的联系。”并说:“每一个被考虑的问题,都从它的动态背景得到特别的力量和意义。没有一个问题、一个‘因素’或一种趋势,能在某一特定的决定时刻,离开人们所从事的复杂的生活方式而独立存在。就教育来说,所有这些问题都具有特殊的意义、微妙之处或紧迫性,因为它们是学校和学院系统的一部分,并处于和一个国家的整个生活方式相互作用之中。”
    社会发展表明,现实不能同历史割断,现实打着历史的烙印。教育同样亦然。比较研究应从历史与现实、纵与横两个层面来考查和观照。金从历史或纵的方面,根据技术发展,将社会划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并提出与此相对应的三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或三种不同的教育模式。
    前工业社会:社会上大多数人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劳动,从事高级专业工作的人只是极少数。这一阶段教育表现的特征是,极大地依靠正规学校教育,教育被封闭在一个狭小的天地里,处于无缘接触实际的孤立状态,受教育机会只是极少数有身份人家的子女才享有的特权,教学内容是与实际生活相脱离的古典式的、纯科学式的东西,“在学校所学的东西,经遗忘保留下来的东西便是教育”的说法,体现了这种教育的特色。学校不要求训练任何人去做与实际相关的任何事情,只是培养一批精神贵族。师生之间的单向关系也是这种学习特征的体现。这一阶段的典型学校可以修道院学校或堡垒学校为代表。
    工业社会:这一阶段科学技术有了较大发展,纺织、钢铁工业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需要更多的受过教育和培训的人,因而普及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该阶段教育的特征是,教育更多地和工商业的生活方式趋于一致,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和利益。教育的价值观是勤奋、竞争、追求奖赏、有健康体魄、具有实际能力和追求实用的知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干部、文职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和企业领导人。该阶段教育可以工厂学校或训练学校为代表。在中等教育阶段,出现了同传统的学术性中学与古典中学并行的职业技术学校,同时中学后的技术、商业和职业训练的规模也日益扩大,高等技术教育院校的声望大增。研究生教育、博士后教育和一些密切结合社会实际及促进科技开发的系统研究迅速发展。
    后工业社会:这一阶段是以信息化为其特征和先导,其声势越来越大,它将对人的生活各个层面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大大加强。这一阶段的教育特征是:教育对象和范围扩大,教育不再是与学校有关的,仅仅是青少年的事情了,终身教育蓬勃兴起,继而创造一个学习的社会。教育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特点是:(1)学习是一生的过程。(2)广泛的能力倾向和品质、不同的兴趣和知识领域、各种得以不同发展和表现的技能,成为新的社会和教育对所培养人才的根本要求。(3)人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责任感大大增强。
    从现实或横的方面看,金指出了当前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北美、西欧、日本率先进入后工业社会,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停留在工业社会甚至前工业社会阶段。金指出,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也还能看到旧时代教育模式的痕迹。因此,各国的教育发展,一方面都要适应未来世界的要求,另一方面又必须看到本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阶段,既不能盲目超越,又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的经验,从本国的背景、环境和实际出发来发展教育。金认为,把教育发展划分为三种与社会发展一致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在分析比较各国教育现状和为决策提供依据和改革方案时,避免许多不应有的失误。
    (三)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
    埃德蒙·金的比较教育方法论是逐渐完善起来的,在早期他由于缺乏一种比较分析的基本理论而受到一些人的责难,这使得他不得不在后来的著作中对建立一个更加明确的、可以证实的理论框架投入了更大的精力。他的比较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背景、概念、体制、操作、决策和执行六方面。
    背景: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纵向的,在进行教育的比较研究时,要将教育置于一个教育发展的纵向历史过程,探讨它的历史形成及传统的影响;一是横向的,比较研究也要考虑到本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水平,国际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也不可忽视。金认为,进行比较研究如果脱离背景这两方面的因素,要提出有价值的决策方案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当前社会进入后工业社会阶段,认真研究当前事态的新发展,显然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教育决策。他说:“70年代的经验反复表明,在教育制度和教育改革的任何评价中,背景极为重要。”
    概念:比较研究还要明确概念。在这一方面,金特别强调概念的可比性,他指出,我们在进行比较研究时,一定要注意各种抽象概念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语言习惯中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比较的可比性和有效性。
    体制:指的是研究对象国的教育体制及其结构。金认为,社会变迁要求教育概念不断变化,而国家的教育机构、教育体制结构一般是相对稳定的。但是,要了解某国教育,除弄清它的教育概念的内涵外,还要了解该国为实现某一教育政策创造了些什么条件,要了解该国的教育体制结构和教育机构,要了解为实现某一政策开办了什么样的学校,确定了什么样的学校教育体制。不深入了解该国具体的教育体制、教育机构、学校教育制度,就无法使比较教育研究作到客观、全面、有效和可靠。
    操作:金认为,实际上有许多教育问题,既是体制结构的问题,又是操作的问题,而且教育体制方面的规定与学校的操作情况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因此比较教育研究,决不能忽视学校内部的活动和问题,必须搞清楚教育机构每天都在“干些什么”、“怎么干”,必须弄清楚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方式。”
    决策和执行:教育决策者根据比较研究所得出的几种可行性方案,作出决策并付诸实施。
    (四)比较研究的任务:指导决策
    埃德蒙·金在注重比较教育学科的理论性的同时,又特别强调它的应用性问题。所谓比较教育的理论性,指的是比较研究重点在于理论方面的探讨;所谓应用性,即是比较教育研究强调把重点放在为社会公众服务,为决策提供服务。前者代表人物有贝雷迪,诺亚和埃克斯坦等,后者代表人物就是埃德蒙·金。
    埃德蒙·金特别强调比较研究的应用性,是基于他对比较研究的历史发展的深刻而敏锐的理解之上的。他指出: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教育的比较研究就已有了萌芽,随着社会的发展,比较研究的职能也不断更新、变化。在19世纪,人们仅仅是通过比较研究提倡和建立一些类型的学校,如师范学校、技术学院和新型大学等;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根据比较研究结果普及一些类型的教育,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及其它一些教育辅助设施。二次大战后,人们试图通过比较研究全面评介和指导一个国家的正规教育体系及其发展,在此期间,人们对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和对某些问题进行国际性比较研究的意识逐渐强化起来;但60年代以后,比较教育研究出现了新的职能和趋势,即试图运用在比较研究中获取的知识、技巧及资料为教育决策作出贡献。
    因此,金认为当前比较教育不是进行越来越神秘、越来越脱离实际的研究,而是应当面向现实,为公众服务。他具体提出了当前比较教育研究的三项职能:(1)向教育研究者提供广泛的信息,使他们看待问题更为敏锐;(2)对各国教育趋势和问题作辅助性分析;(3)运用一定的知识、技巧对所获资料加以整理,为决策提供证据,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改革方案及实施的具体方法。
    金强调比较教育研究从院校的学术象牙塔中走向社会,为社会公众服务,为本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决策服务,研究外国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国教育,这是埃德蒙·金对比较教育思想的一大贡献。
    (五)实例研究
    由于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比较研究的初学者写的一本入门书,作者以相当大的篇幅介绍了丹麦、法国、英国、美国、苏联、印度、日本7个国家的个案研究,所选国家既有世界上的大国也有小国,既有古老国家也有现代国家,既有富裕国家也有贫穷国家,旨在向读者提供这些国家的主要教育传统和组织模式等真实背景情况,以获得丰富充实的感性认识。
    《别国的学校和我们的学校》是金教授众多著述中影响较大的一本书,因而一版再版。金教授认为比较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强调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是为本国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决策服务,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国教育,而不是进行书斋研究,这就赋予了比较教育研究以极大的生命力。在方法论上,强调比较研究要从国际及国内的背景中审视和分析教育问题,而不是只囿于教育的小圈子里就教育论教育,事实表明,教育问题的根源要从教育外部去寻找。在个案研究部分,作者提供了不少教育资料,写得且相当可读,为初学者了解外国教育提供了翔实的感性材料。金教授著述丰富,他的其它一些重要著作我们尚未介绍过来,翻译和介绍这些著作,对我们全面了解金教授的比较教育研究思想将会大有好处。(李建忠)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