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面向不同领域、多个层面的群众宣传、普及党的理论,必然要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解答人们各种各样的思想认识问题。这本身就是正确处理好一元化与多样化的关系、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过程。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毛泽东说:“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指导地位,是经过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的检验和在与多种思想理论的反复比较中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被中国人民所接受,根本原因是因为中国实践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只有马克思主义并且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所以,在今天,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创立的学说称为“新思潮”。马克思于1843年在《“德法年鉴”的书信》中指出:“新思潮的优点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列宁在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中,把此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1)从欧洲1848年革命到 1871年巴黎公社;(2)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905年俄国革命;(3)1905年后。他认为,马克思学说最初决不是占统治地位的,不过是无数社会主义派别或思潮中的一个而已;通过发展和不断斗争,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通过布尔什维克党和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不懈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俄国成为群众性的社会思潮。可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割裂开来,而是强调通过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使之成为群众性的社会思潮。 社会思潮往往以一定的思想理论作主导。可以说,它是理论形态与人们的社会心理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不同观点的争鸣交流,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活力。而如果因社会思潮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导致价值观上的混乱,使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失去意识形态上的主导作用,就会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所以,任何一个开放的社会都尊重人们价值选择的多样性。同时,每个时代和社会都需要一种能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普遍认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并以此统一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的行动、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发展与进步。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就是要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有的人提出这样的疑问,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会不会造成社会思想的单调和窒息?其实,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用一元引领多样,并不是用一元化代替多样化。应该说,正确处理好一元化与多样化的关系,关键问题不是是否应该用一元化引领多样化,而在于如何去引领。 第一,明确各种社会思潮的目标取向,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当代中国面临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必须形成和巩固最基本的、稳定的核心价值体系,并努力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之魂,在当代中国所有社会思潮及其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各种社会思潮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矛盾运动,尽管有些思潮本身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或错误,但就其提出了某一方面的问题而言,可以促使人们去思考,并在补充或纠正中完善思想认识,增进社会的理性与共识。应通过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人民群众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自觉地将各种思想认识统一于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全体人民团结奋进、共创和谐的强大精神力量。 第二,在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交流、对话乃至碰撞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开放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建立和发展都离不开同其他社会思潮的交流、对话乃至碰撞。马克思主义从产生之日起,就注重夯实自己的学理基础,注重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思想以及自然科学理论成果中获得营养。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在与资产阶级思想、其他社会主义流派以及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日益表现出真理的力量。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可以看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分别从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社会学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中吸取了一些思想观点。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对话中,可以进一步确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丰富内涵与其他多种学术思想的学理关系,从而拓展理论宣传以及理论创新的视野。社会上有的错误观点是针对马克思主义而来的,企图证明马克思主义“过时”了。结合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对其加以驳斥,也有利于在新的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关注民生,及时、科学地回答群众最关心的现实利益问题。当今各种社会思潮关注的焦点已由学术思想领域转到了社会现实利益问题。相应地,社会思潮的群众基础也由“精英”向大众扩展。党的理论正是基于社会矛盾运动而不断发展的,它从来都不回避矛盾和问题,它总是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开辟新的境界。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党的理论主张与人民群众思想认识相结合、相统一,一定要关注民生,聚焦社会现实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通过了解、掌握和运用党的理论,提高正确认识现实利益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好了及时、科学地回答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紧迫的现实问题,也就把握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要义和理论宣传的真谛,有利于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用一元化指导思想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