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尔帕特里克(又译克伯屈)(William Heard Kilpatrick,1871—1965),美国教育家、哲学家、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的信从者。生于美国佐治亚洲的白原,其父是佐治亚洲基督教新派教会的牧师。1891年毕业于秣塞尔大学,获学士学位。之后任公立学校教师及校长等职,1897年任母校数学教授,专门讲授数学和天文学。1903—1905年,任母校代理校长。1907年入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系进修,1912年获博士学位。1918年起,任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1938年退休并被聘为名誉教授。在教学和研究中,他还曾任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数学委员会主席、中等教育改革委员、全国教育联合会训育委员、教育名词审定委员、全国教育研究会课程问题年刊委员、宗教教育的国际课程联席委员等。 基尔帕特里克的教育思想深受詹姆士、杜威、桑代克、吴伟士等人思想的影响,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教育研究中,发现了旧教育的诸多弊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方法,对推动美国进步教育运动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1917年,应我国中华教育改进社的邀请曾来华讲学,宣传其进步主义教育主张和设计教学法思想。他的主要著作有《设计教学法》(1918年)、《教育哲学纲要》(1923年)、《教育方法原理》(1925年)、《变动文明中的教育》(1926年)、《教育与社会危机》(1932年)、《教育哲学》(1957年)等。 《设计教学法》(Project Method,1918)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923年由康绍言、薛鸿志编译成中文,并收在《设计教学法辑要》一书中,该书作为北平师范大学丛书由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1934年出第二版。 本书是基尔帕特里克的一部重要著作,其编写目的主要是克服传统教育中呆板的课堂教学、只重视书本知识、学生被动的学习及孤立的分科教学体制等缺陷。本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一)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作者认为,有目的的行动是有价值生活的单位,有目的的行动作为教育根基,就将教育程序和有价值的生活合为一体。儿童在宽大限制里有活动机会,计划自己的目的,同时对他行动结果负有责任。这样,儿童的全部环境就是所有生活的部分,教师在儿童的活动中主要起指导、选择、判断等作用,儿童在这样的活动中就能迅速进步。旧教育采用的是强迫方法,学生学习是为了背诵、应付考试,当学生结业后就合起书来说“谢谢上帝,我可读完这本书了”,许多学生受过教育后恨读过的书,这是教育的失败。作者认为,有目的的行动作为教育的单位,将儿童的心向、准备、决定的动作、成功、满足、学习紧紧相联统一在儿童活动中,就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促使儿童茁壮成长。 (二)根据人们活动特点,设计教学方法 作者认为,设计教学法的种类可分成四种:第一种是形式上表现某种观念或某种方法,如写信、造船等;第二种是鉴赏某种经验;第三种是解决某种智慧的困难;第四种是得到某种技能或知识。这四种彼此相互关联,第一种可采用目的、计划、实行、识别四个步骤,叫儿童自己按此步骤活动,以他们能力所达到的地方为限。第二种作者尚没有找出步骤,建议在程序上进行引导,提高儿童鉴赏力。第三种主要按杜威提出的思考方法进行。第四种主要是教室里所进行的。作者认为,采用设计法教学,教室里要有必要的设备、装饰,要具备多种功能。采用设计教学法,不但能达到目前活动的设计目的,且能从活动里面得到所包含的学习。 作者认为,设计教学法的教学进程主要包括4个环节:(1)学生根据其兴趣和需要,从实际生活环境中提出学习目的;(2)制订到达目的的工作计划;(3)在自然状态下,运用具体材料,通过儿童实际活动去完成这项工作;(4)检查其结果。 本书所论证的教学方法在克服传统教学中的缺点方面起了一定积极作用。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风行一时,影响很大。这种教学法在20年代初传入中国,南京等地的一些学校曾经试行,同时,在我国掀起了一次研究设计教学法的热潮。这种教学法由于忽视系统知识的传授,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30年代后受到许多人的批评,教学上也不大采用了。 《教育方法原理》(旧译《教育方法原论》)(Foundations of Method,1925)由麦克米兰公司出版。此书有中译本,译者是孟宪承、俞庆棠先生,192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第一版,1930年出第二版。 本书是作者讲授“教育方法原理”的讲课稿,目的不在说明教育的顺序,而在讨论其所依据的原理。他认为,任何年龄的个人对刺激的情景都能有多种复杂的反应,教育必须驾驭这些反应并努力改善,个人对反应如何选择要依据其个性特征。教学法的任务就在于驾驭儿童生活的环境,使之能充分运用其最大才能,使儿童获得最良之知识、态度、习惯和技能。全书采用问答式的写法,体现了作者提倡的启发式教学思想。本书的读者对象不只是学者、教师和学生,还包括父母及从事青年工作的人。 本书由二十一章构成,其内容如下: 第一章“方法的广义与狭义问题”。作者认为,教育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方法主要是研究学习、读书的方法,采取什么方法最完善、效果最好,它依据的是心理学和各种测验方法,它不能解决教育上的一切问题。方法是和教材联在一起的,学习各种事物方法即寓其中。广义的教育方法是施行教育的全体,是教育与生活的统一,是研究如何驾驭儿童生活的环境,使儿童得到全面发展,它着眼于教育的整体效果。他认为,要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新一代,就必须采用广义的教育方法。 第二章“何谓学习与如何学习”。作者根据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的观点,介绍了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讨论了学习过程、本质及三律的应用。 第三章“学习之又一解释”和第四章“学习之简例”,讨论了反射、神经系统等的概念及在学习中的应用。 第五章“心向与学习”。作者批评了旧教育过分强调记忆学习的弊端,认为志愿、意识、习惯、态度等和学习息息相关,不能单纯强调记忆,要整体地看学习。学习一般包括以下要素:确定的目的;达到目的的动力;神经组织的准备;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他认为学习上的成功会使心向更坚定,个人学习成功的满足会使成功的反应更固定。 第六章和第七章“强制与学习”。基尔帕特里克认为,强制是一人强迫他人做事,属于态度范畴。强制往往会引起学生的怨恨、反抗,不利于学生地学习。旧教育方法过分地强制学生,使学生呆读死记或者逃学进行反抗。新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自主、自愿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强制,使学生战胜学习中的困难,培养其意志力。 第八章和第九章“方法的广义问题”。基尔帕特里克认为,人对事物的反应是在复杂的情境下进行的,学习的每一个动作都含有整个有机体的一切反应。因此,广义的方法是如何驾驭自己,如何支配教材及各种事物,使儿童获取最多的知识。他提出了正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的概念。正学习是一种作业的直接学习,即获取某种知识和技能;副学习是指与完成作业相附属的思想与观点;附学习是指学习时所树立的理想和养成的态度。他特别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坚忍、意志、态度等。作者认为,广义的方法问题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是以养成良好的社会公民为目的的。良好的教育方法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有助于养成儿童良好的品质如集体感、对社会福利的兴趣、公众活动、民主作风等等,有助于儿童获得最好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习惯。 第十章、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兴趣”。这三章主要讨论了兴趣的概念、培养、意义等问题。作者认为,兴趣是新教育的要素,是一种心向,它与努力、训练、课程、活动、习惯等都密切相关。兴趣有利于儿童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时要使儿童对所学事物有兴趣,但不要放纵儿童养成不良习惯。教师利用兴趣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与所教内容相联系;二是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三是发端于儿童现在的兴趣,能超越其已取得的成绩;四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兴趣还有助于养成人格,克服分裂的自我、扩大的自我,形成统一的自我。作者从自私、强制、训练、道德与生长、学习与生长、生长与改造、分数和奖品等多种角度论述了兴趣,并引出了教育的新定义,即教育是继续生长的历程、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内容愈加丰富,学生驾驭经验的能力就愈强。 第十三章“志愿的活动与完满的工作”。志愿的活动在广义的教育方法中具有特殊价值,有效的学习必须有儿童自发的志愿。志愿活动包括四个步骤:发愿、计划、施行和批评,发愿是动机和工作的原动力,计划则是达到目的的保证。这四步活动全由儿童独立完成,则是完满的工作。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儿童、扩大儿童的眼光与知识、增进其态度与理想。使儿童自知与自愿。 第十四章“意义与思想”。主要讨论了意义和思想的概念及在教学上的应用。他认为,事物的意义是由此事物使人联想其它事物,意义是儿童了解自我和世界的工具,这也是教育能传递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根据。由此事物达彼事物的历程即是思想,思想是意义的动作。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使儿童多获得正确的意义,以构成思想的基础,并对未来进行预测,同时,要积累某一范围内以前成功的思想,总结若干思想的规律,以指导儿童的学习。 第十五章“思想的全程”。作者认为,思想的本质就是由一种情景期望或推敲其他情景,思想的过程包括7个步骤:(1)一种情景,刺激一项行为的动机;(2)困难当前,表现出可用的适当反应;(3)考察情景,缩小思想的任务,确定问题之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假说;(4)解答假说;(5)推演假说的含义;(6)实际试验,以判别假说是否适当;(7)根据试验,采用正确的假说为结论。 第十六章“教育何故变迁”。作者指出,科学的发展、工业的变化、生活的变迁,对教育提出了挑战和新的要求,适应这一变化教育就要更新。学校要担负社会委托的责任,这要及时确定新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对变化不定的世界的适应能力。 第十七章“教材与教育历程”。基尔帕特里克认为,教材和儿童是教育过程的两个基本因素,教材是导引儿童行为的方法。新旧教育学说对教材的观点有本质区别:前者以儿童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实际事项作为教材;后者则以专供记忆的现成材料作为教材,注重机械的记忆,忽视思想的训练,仅以考试测定学生的成绩。他建议,要按新的教育观点编写教材。 第十八章“心理的与论理的”。这是上一章的继续,讨论教材编写的原则。他认为,心理的顺序即是经验与学习的顺序;论理的顺序则是整理排列现成学习材料的顺序。中学的各科教学应以多数实际的经验为起点,而采取混合教材的编制,改变其论理的顺序,代之以心理的顺序,使学校课程遵循经验的级次,让儿童根据经验自己组织与整理,达到学习与应用的目的。 第十九章和第二十章“道德教育”。讨论了道德教育的目的、标准及改革的办法。作者认为,道德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能分开。道德教育的宗旨是养成良好的品性,而习惯是品性的基础,因此,养成好品性必先养成良好的思想与感情习惯。要使行为转化成习惯,必须进行练习和实践。作者认为,良好的品性包括三方面特点:(1)对于环境感觉的机敏;(2)对应做事情有道德考虑;(3)执行其所作的决定。对培养良好品性也提出了3点要求:(1)有丰富的观念,以表述各种道德情景;(2)有判断的能力,以决定何种观念最适合于情景及何种反应最为适当;(3)有充分的反应与观念相联络。作者强调指出。普通教室不能提供训练的情景,不适合道德教育,当时的公立学校也不足于养成儿童的道德。主张使学校成为社会机构,为儿童提供各种有趣的社会生活,使儿童体会生活中道德的各个方面,养成对团体价值的责任心。 第二十一章“结论”。在这一章,作者集中论述了设计教学法问题。他把设计教学分成了4种方式:一是生产者的设计,目的是生产;二是消费者的设计,目的是应用、享乐;三是问题设计,解答理智的困难;四是熟练设计,获得技能与知识。要搞好设计教学,教师就要做好下列准备:(1)提供数种不同的设计示例及期望目的、与研究相关的结果;(2)丰富的设计目录、设备材料与设备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要逐渐改变普通教室作业,注意各种机会使作业基于问题;要规定半小时或1小时的自由作业,让学生作任何有价值的活动,教师要事先准备指导方法。结合设计教学法,作者还讨论了个别化作业、分科教学、练习、教科书、课程、学生转学的适应等问题。 本书是基尔帕特里克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研究的结晶,对美国的中小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当时许多学校都设置了活动教室,教师普遍采用了问题教学法和设计教学法,修改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按照学生的经验和活动编写了教材。作为教学法著作,本书具有以下价值:(1)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学法也要从广义来研究,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学生的记忆、背诵等活动;(2)学生的学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意志、理想、态度和良好的习惯;(3)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要注意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4)强调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5)教学法不能单纯地研究教学,还要研究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发挥教学的教育作用。(杨秀梅)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