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富于民”就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壮大农民的家底。 从国家来说,应有“常富之策”。按理说,中央早就有了一系列富民政策,现在的关键是落实。怕就怕,某些地方和部门的决策者们还没等农民富起来,又动心思;农民该交的都交了,还要加码索取;今天不向你张口要,明天还得伸手去拿。目前,国家正在试行费税改革。可以说,这就是 “常富”之策。我们应该从实际出发,积极探讨,使之逐步完善。比如城里人税收起征标准是800元,照此规定,有的农民连纳税资格都未必有。要使这些农民尽快富裕,制订、实施税收政策时,就必须实事求是,加以考虑。为了保证农民增收致富,越过越富,国家一方面要引导农民走向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实施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要围绕农民经营中的各个环节,建立一整套社会化服务、可持续发展风险保障等制度,确实做到让“耕者有其利”。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逐步增强,国家赋予了农民作为生产经营者的必要权力,但是这些权力往往受到种种制约,运用得很不充分。其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保护,利益达不到最大化。所以,要实现“常富于民”,国家还必须加强立法,真正让农民“有其权”,使农民拥有实实在在的经营权、所有权,拥有实实在在的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权。并且切实懂得依法保护自己的各种权益。 从农民来说,要有“常富之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农民要富裕,种什么、养什么、加工什么,选择有特色、有效益的经营项目至关重要。农民要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需要,顺应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趋势,必须培养市场观念、竞争观念、效益观念,抓住契机,选好经营方向。问题在于农民对市场感到茫然,如何调整结构心中无数。因此,提高市场经济适应能力是重要的“常富之能”。 一靠政策、二靠科学,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必须走科技致富道路。面对以科技为先导的现代农业,邓小平同志说,农业问题最终可能是科学解决问题,更加凸现出科技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因此提高农民的素质,帮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无疑也是最基本的“常富之能”。分析当代农民的素质,最缺少的是科学基因。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农村文盲、半文盲仍有两亿多,约占农村人口的五分之一。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情况尤为突出。陕西志丹县文盲、半文盲占57%,甘肃昌县占76.9%。经济发达地区文盲、半文盲约在10―20%之间。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农民教育水平相差甚远。如美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至11年。日本农民80%以上高中文化。我国农民总体文化素质如此之低,对于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常富”的确是一个严重的制约。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正在走向产业化、市场化、网络化、管理现代化,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科学文化教育手段落后、欠帐太多的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对科技知识基础原本薄弱的农民来说,更是一个巨大压力。因此,要让农民“有其教”,强化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实现农民的知识化、现代化,才能实现农民的“常富”目标。任何一项事业都需要一个安定团结的环境。农民同样要以安定作为“常富”的重要条件。当前农村总体上说大局稳定,农村风气渐好,秩序见好;农民住有保、行有安,心情舒畅奔小康。但也有些地方群众情绪不稳,治安秩序混乱,存在着不少不安定的隐患。少数地方形势十分严峻,偷盗抢劫、车匪路霸等黑社会行为十分猖獗,已成为农民致富的一块心病,成为农村稳定的最大隐患。对此,农民群众反映强烈。因此,实现常富于民,必须加大力度搞好社会治安,下大力气维护社会稳定,给农民一个“安全感”,保障农民安居乐业,为农民致富创造一个安定祥和的社区环境,让农民“有其安”。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