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仇富心理并无大碍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21世纪经济报道》 佚名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虽然,中国的贫富差别已经过了国际警戒线,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出现不稳定局面,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贫富差别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的富人目前基本上还只是钱多了一些、房子大了一些、车子好了一些、消费高了一些而已。他们还远没有形成自己固定的等级,也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品位。
    策划语:数天前刚刚发布的2006胡润慈善家排行榜,深圳彭年酒店掌门人余彭年以20亿元的捐赠位居榜首,这个80多岁的老头似乎并不为人广知。而胡润百富榜中的百位富豪们,有半数在这份慈善榜上不见踪影,与欧美等国的富豪热衷慈善事业形成了对比。这被媒体和公众解读为富豪缺乏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关于对富豪收入来源合法与否的质疑日强。这构成了如今“仇富”心态的最重要的诱因。
    几天前,华远集团总裁任志强为21世纪经济报道撰文,提出“仇富也只有一种”,“社会并不仇恨用个人的辛勤劳动而致富的富,但仇恨用不法手段而致富的富”是一个伪命题,因为现实中是无法去区分其致富手段合法与否的。
    对于这一观点,各界看法不尽相同。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赵晓指出,中国仇富心态具有历史阶段的特殊性,中国大多数富有者“表面上是民营企业家,骨子里是其实是‘江湖豪客’”,不计手段获取财富,却没有兼济天下的责任感。更深层原因是产权制度的缺陷加剧企业家浮躁和赌博的心态,两者互动成为恶性循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明言“中国当前所谓的仇富其实并非真的仇富,而是仇不公”,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产物。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李实提出,富人财富的信息透明化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消解“仇富现象”,它所起的作用是与政府官员收入和财产公开化可以使得人们更加容易区分“廉政官员”和“腐败官员”一样的。
    无论如何,“仇富”都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心理,但要求别人不应有“仇富”心理,明显不具有现实可行性。关键是要从产权制度、改革设计上逐渐消除分配不公和不合法致富行为,这才是疏通“仇富”心理的正途。(刘巍)
    中国社会目前存在仇富心理吗?
    我将此问题用短信发给几位朋友,都回答“嗯”。看来,仇富心理确实存在。
    不过笔者在逻辑上稍有困惑:发财致富,诸多人之理想。古人数白花花的银子,没有不眉开眼笑的;今人在数钱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满面笑容,除非那不是自己的钱。无论是钦差大臣,还是凡夫俗子,无论是官员,还是学者,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博士毕业,基本都差不多。或许为此,很多人都去求神拜佛,在新年祝福时,都会说祝你发财。也就是说,富人都是我们的楷模。如果能够选择贫富,没有人选择贫穷,除非在特定的疯狂年代。
    接下来的问题:人们都把富人当作自己的楷模,奋斗的目标,并喜欢拥有更多的财富,但为什么还仇富呢?难道是人格分裂吗?
    于是发短信再问:“为什么仇富呢?”
    回答是:“仇不公。”
    继续问:“穷也有不公,为什么仇富不仇穷呢?”
    答曰:“富者非正取,穷为被动。”
    这就答到正根儿了:中国当前所谓的仇富其实并非真的仇富,而是仇不公。穷虽也有不公,但穷人往往是不公的牺牲品,是被动的,不得已而穷之。但富人,则是不公的受益者,是主动的,是得已而富之。
    据此可以想见,中国当前大家普遍认为存在仇富心理,其原因是中国目前的富人,很有一部分致富手段不正当。这其实并非全怪富人,因为这有其客观原因。中国进入市场经济是渐进模式,要打破过去越穷越光荣的意识形态约束,特别是在改革初期致富的人,往往是敢于“投机倒把”的“胆大妄为”的人。在市场经济转型时期,政府管制很多,市场准入门槛很高,很有一部分发家致富的人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中胆大妄为,逃避政府管制,向政府官员行贿或者置国家法律于不顾,甚至钻某些法律法规的漏洞。更有甚者竟有触犯法律,想方设法把国有资产化为己有。在这样客观的环境中,老实人往往被当作是没有胆子,没有魄力。
    由此,可以说目前存在的仇富心理,是经济发展特定阶段的产物。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一些经济学家表示,要向前看,而不是纠缠于过去的恩恩怨怨;要理性地看待过去,赦免这些富人的原罪。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改革的成果。
    但愿如此吧,也真诚地希望我们能够理性地忘掉过去的不愉快。这样,穷人就可以穷得安然自得,富人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大家相安无事。
    不过,在笔者看来,中国仇富心理的存在,并不如此简单。应该说它有着充分的心理因素和文化的基础,带有社会快速变化的特有逻辑。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说明,爱财并不是小人的事情,即便君子也是爱财的,虽然说取之有道。但是,实际上,还是有一些人从内心就鄙视财富,视金钱如粪土。他们认为财富的确很重要,但财富并不是幸福的必要条件,更不是幸福本身。
    这种鄙视财富的意识形态,在历时短暂、缺乏文化底蕴的国家,如美国,其基础并不雄厚。但是在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如中国,则表现得越发充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世代知识分子、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乃至牧师,都自觉不自觉地抵制对金钱财富的爱好。他们认为富人多为商人,而“无商不奸”的观念导致大家对商人的品行产生怀疑。于是,高雅阶层人士耻与商人为伍,故而也迁怒于商人的财富。并且这种意识往往被社会中的精英所一代代地加以强化。这恐怕就是导致仇富心理存在的根源吧。
    当然,目前的仇富心理,还与当前快速变化的社会密切相关。中国传统历来都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就是说,通过读书这条路,考取功名,享受荣华富贵。这被社会尊重并认可,具有强烈的正当性。
    但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这种获取财富的秩序完全被颠覆了,这样一来必然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冲击。就在一些人还在学校继续接受教育时,他们中的一些同龄人就已经在市场经济里摸爬滚打,得到了第一桶金,并且在不规范的市场经济中占据先机。而那些莘莘学子拿着辛苦换来的文凭进入市场时,发现自己老板的文凭并不比自己高。经济发展太快了,社会变化太快了,以至于把时间用于读书的人还来不及去赚钱,早早跌入市场浪潮的人已经发家致富,其结果是有知识的人赢得了清高的声誉,但有钱的人却进入了被仇的行列。
    因为很大一部分“穷小子”致富太快,还没有来得及养成高雅的品位,不自觉地进入了庸俗高价消费的时代:买车要最贵的,买房子要最高档的,连买月饼都要几万块钱一个的。这些富人也知道跌打滚爬的艰辛,深知金钱来之不易。他们挥金如土,却很少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富而骄奢淫逸,富而目空一切,富而吝啬小气,富而品味低下,自然而然更加让高雅的人看不起。
    这说明,中国的仇富心理具有特殊的内涵。也正是因为这些内涵,使得中国的仇富心理看起来很强,实际上却并没有导致严重的贫富冲突。虽然,中国的贫富差别已经过了国际警戒线,但却并没有因此而出现不稳定局面,其原因就在于中国的贫富差别具有中国特色:中国的富人目前基本上还只是钱多了一些、房子大了一些、车子好了一些、消费高了一些而已。他们还远没有形成自己固定的等级,也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品位。至少就目前而言,中国穷人要想变成富人的机会远远超过世界上其他地区。穷人,尤其是有品味的穷人,依然有很多致富的机会,仇富心理并无大碍。
    (作者毛寿龙系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