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门(1891—1973),浙江宁波人。他幼年研读四书五经,后毕业于浙江省第四中学。1912年出任鄞县私立星荫小学首任校长。1918年,创办星荫幼儿园,任园长。1920年,创办宁波幼稚师范少校,任校长。同年,应聘到北京孔德学校任小学部主任。1924年入北京大学教育系学习,并兼任职员。1928年,孔德学校开办幼稚师范学校,张雪门主其事。1930年,应北京香山慈幼院院长熊希龄之聘,编辑《幼稚师范丛书》,并任该院附设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校长,在校内开展了一系列的幼稚教育实验。1937年,卢沟桥事变,北平危急,北平幼师被迫于第二年南迁广西桂林,为广西省培养了大批幼稚教育骨干。后因日寇近逼长沙,桂林遭到很大威胁,北平幼师又于1944年迁往重庆江北县。张雪门在几经迁徙的过程中,虽然历尽艰辛,但始终坚持幼稚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实验。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张雪门抱着恢复北平幼师的意愿。回到北京,但得不到当时政府的支持,只好带着爱女玫玫飞往台湾。他应台北长官公署民政处之邀,先后在台北开办儿童保育院、台湾省育幼院、台中育幼院等。对战后肃清日本在台湾儿童中散布的奴化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尊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49年,张雪门不幸患了青光症,虽住院医治进行手术,但视力难以恢复,后病情不断恶化,不得不离开教育界,建“石室”为久居之所,过着清贫、寂静的生活。但张雪门虽然年近耋耄,双目失明,手脚失灵,两耳失聪,仍坚持幼稚教育理论的总结工作。他借用放大镜,在一天只能慢慢地写几十个字的情况下,终于在逝世之前写下了《幼稚教育》、《幼稚园课程活动中心》、《幼教师资进修讲话》、《幼教无际论》、《实习三年》、《幼儿的发见与创作》、《儿童创作集》、《我的童年》、《从孩提到青年》、《闲情集》、《幼教论丛》等专著。加上他早年撰写的《幼稚园研究集》、《蒙得梭利及其教育法》、《幼稚园故事集》、《幼稚园教育新论》、《幼稚园教育概论》、《幼稚园教材研究》等,共有十余本之多,为我国幼稚园教育理论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其中《幼稚教育概论》是他早期的代表作,其理论水平较高,值得后学者研读。 《幼稚教育概论》一书,1931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发行,共104页,为师范小丛书之一。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幼稚生的生理。简单而概括地介绍了从初生到6岁儿童的生理特征,指出其生长发育与成人的不同之处,应如何护理等。第二章,幼稚生的心理。包含幼稚生的游戏心,幼稚生的占有心、幼稚生的好奇心、幼稚生的恐惧心、幼稚生的群心、幼稚生的同情心、幼稚生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兴趣、审美心、道德心、宗教心、情绪等。第三章,教育之意义与目的。从开展说、预备说、个人主义、社会主义,引出儿童心身与环境、个人与社会、现在与将来的关系。指出:儿童心身的发展全仗于环境的刺激,全仗于对环境的反应;个人的思想感情要受社会影响;注意现在即是进展将来。最后得出幼稚教育的目的是以儿童为本位,成就儿童在该时期内心身的发展,并培养其获得经验的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的结论。第四章,课程。课程是什么?是人类的经验。“课程源于人类的经验”,“课程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随时代而变迁”。幼稚园的课程应如何编制?第五章,教具。介绍了福禄贝尔的二十种恩物及其教育作用,蒙台梭利的十四种教具及其对训练感官的功能。最后提出采取教具的标准等。第六章,教材。何为教材?和教具相似,能引起儿童学习的动机满足儿童生活需要者。因手工一项已在前章述过,该章单从游戏、音乐、故事的教材再作一番研究。第七章,方法。教材和方法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没有教材就没有方法,没有方法就也得不到教材。方法是从教材上产生的,不是离开了教材,另有方法存在。因此,幼稚园应采用做学教合一的方法。即对于幼稚生来讲,“做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做什么;学就是做,做就是学,学和做打成一片”。对于教师来讲,“教什么,做什么;做什么,教什么;做就是教,教就是做,教和做都由于自己”。这很明显,所做的事是教材,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也就产生教和学的方法了。故而,教材和方法是一件事而不是两件事。第八章,教师。幼稚园的教师在教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教师在课程中与其说是教授儿童,还不如说是指导儿童。教师的职责不单于知识的传授,乃在于能够利用儿童对于活动的自然倾向,使之和几种境遇相接触,因而唤起需要智识的觉悟”。教师应看清自己职业的重要,应具有高尚的人格和很好的修养;应具有健全的学识,像贤人君子那样,担当起教育幼儿的责任来。 从以上八章不难看出,《幼稚教育概论》是以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为基础的。在这个基础上来论述幼稚园的课程、教具、教材、教法、教师,一环扣一环,好比一条链子,把幼稚园各个方面都简明而概括地阐述清楚了。而且,从该书八章中,我们还可看出张雪门的幼稚教育思想和主张有如下几点。 (一)幼儿不同于成人的儿童论 世俗以为,儿童就是缩小了的成人,即小大人,和成人没有什么区别,这是非常错误的观点。张雪门坚决反对这种观点。他在该书开首一章就开宗明义地指出:“现在社会上一般人呼幼稚园的儿童是小人,小人的意义,就是说‘具体而微’的人。他们以为:成人有耳、目、口、鼻;幼稚生也有耳、目、口、鼻;成人有两手、两脚,幼稚生也有两手、两脚;凡成人所有的,幼稚生全有,不过成人大一些,幼稚生小一些罢了。这种根本错误的观念,我们应该首先打破”。为了打破这种错误的观念,张雪门在该书第一章里举出了8条幼儿在生理上与成人不同之处;在该书的第二章里举出了16条幼儿在心理上与成人不同之处,充分证明了幼儿不是成人,幼儿自身有其与成人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此,对幼儿的教育也应该有别于成人。张雪门说,“这是最紧要的关头,这是首先的问题”。比如,幼稚生的骨骼富于磷质,躯干特长,腿部较短,父母和幼稚园的教师就要特别注意营养,不让他们负重,不让他久立,以免长成驼背、歪腿、足背弯曲等畸形。而成人就不必如此注意了,这是生理上不同的一例。又如在心理上,幼稚生富于占有心,往往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已有,幼稚园的教师就应常常联络家长,根本消除有这种类似的暗示(如不给你哥哥吃,给你吃),一旦发现这种独占行为时,最好是用代替刺激的方法,叫儿童去搜集整理画册或玩具等。对于成人的占有心,大可不必如此淘神费力,直接批评教育也就行了。总之,儿童与成人不同,其教育方法也应当不同,这是毋庸质疑的。 (二)教育以儿童为本位,培养其根本习惯,以适应环境的目的论 幼稚园要培养儿童适应环境的根本习惯,这一结论是通过分析儿童“心身与环境的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现在与将来的关系”而得出来的。可见张雪门的本意是想让儿童的心身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交互反应,把幼稚生培养成社会环境中的一分子,而不是把他们养成孤独的个人和厌恶社会的人。可是他以儿童本位教育为途径,其结果不但不能实现其教育的目的,而且还会适得其反。因为,仅仅着重于儿童的心身,不注意社会的需要,社会的一切就引不起儿童行为的反应,势必造成离群孤立、厌恶社会的人。所以,他在1936年发表的《幼稚教育新论》中,特别加以补充说明道:“社会与儿童联系起来,打成一片才能完成教育的使命”。因而,他把儿童本位的幼稚教育,改为改造民族的幼稚教育。并且指出,这种幼稚教育的目标是:①铲除我民族的劣根性;②唤起我民族的自信心;③养成劳动与客观的习惯态度;④锻炼我民族为争中华之自由平等,而向帝国主义奋斗之决心与实力。如此把发展幼儿心身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方能养成体魄健全、有劳动习惯,有自治能力,有不畏强暴、抵御外来侵略的新国民。 (三)课程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的课程论 张雪门在《幼稚教育概论》第四章的开首就指出:“课程源于人类的经验,只为这些经验对于人生(个人和社会)。有绝大的帮助,有特殊的价值;所以人类要想满足自己的需求,充实自己的生活,便不得不想学得这些经验;学得了一些又想学得了多些,而且想把学得的更传给了后人”。这似乎是和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继续不断改造”有联系。但它和杜威的这两个命题完全不同。①张雪门所说的经验是人类的经验,即包括了简接的经验和直接的经验。也就是包含了前人的经验和儿童亲身活动的经验。而杜威的经验仅仅是后者,而对于前者则持否定态度。儿童自身从活动中获取的经验,张雪门称之为自然的经验。他认为“现在的学校不能单凭自然的经验而采取课程的组织”。因自然的经验太零碎、太鹜乱、太不经济;自然经济仅有适应简单环境的常识,不足以供高深专业的需求。因此他主张在人类的种种经验——技能知识兴趣道德体力风俗、礼节中,必须通过选择,即选择其中适应儿童生长基本价值的东西来作为课程。这就克服了儿童在自发活动中所获取的经验的零碎性的缺点。②课程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似乎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的命题有联系。他还说:“课程是什么?原是适应生长基本价值的选品,其目的和自然生长完全一致”。课程如何实行只须看人类是如何生长的。人类的生长历程,并不是一步能够跨过的。而是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教师应当注意的是儿童现在究竟发达到哪一步,就从那一步开始引导,使他一步一步的学习,也就是使他一步一步的生长。这明显地表示出是杜威“教育即生长”的思想影响了。但必须注意: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第58页上说:“生活即是发展;发展,生长,即是生活”。那么,按照这个意思,儿童生长过程的本身的一切就是教育的课程,亦即教育的内容。而张雪门却相反,他主张根据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的需要去选择人类已有的经验,以作为课程,而不是以儿童在生长过程的自发活动所获取的经验作为课程。这显然是两码事而不是一码事。 (四)做、学、教合一的教学方法论 张雪门和陶行知同是中华教育改进社的成员,而且他所领导的北平幼稚师范学校的办学方针就是以中华教育改进社的办学方针——“以调查教育实况,研究教育学术,力谋教育进行为宗旨”为指导方针的。所以,张雪门受陶行知的影响较深,甚而至于把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全部借用了来。但张雪门为了避免照搬照抄,故而来了一个秩序上的颠倒,把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改成了“做、学、教合一”。这一改是对还是错?是好还是坏?这里不妨作一简单分析。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把“教”字放在前面,是在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强调以“做”为中心。教师要在做上教,学生要在做上学。教师拿做来教才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而张雪门把“做”字放在前面,就比陶行知更强调“做”。照他的话来说,“做就是教,教就是做,教和做都由于自己”。“旧式的‘教’既难立脚,那末旧式的‘学’当然也无从而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起指导的作用。“教师在课程中与其说是教授儿童,还不如说是指导儿童”。所以,张雪门把“教”字放在最后,实际上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对于学生的“学”,张雪门没有改变其位置,但他却很强调学生的“学”。他认为儿童的自发活动就是学习,在自发活动中不断进行经验的改造,人类就进步了。“经验的生长,全不外乎这种的改造,固有的倾向,引出动作,现在的动作,改变倾向,倾向改变,动作也随之而改变。如此循环不息,经验便不断地改造。每经一循环,在生长历程上就进展了一步”。不过,要使儿童的自发活动具有教育意义,还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所以张雪门虽不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还是认为教学离不开教师。教师的“教”在他的教学方法论中还占有一定位置。从这一段分析不难看出,张雪门的“做、学、教合一”比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更接近于杜威的“做中学”。 无论是张雪门或陶行知,他们都想把杜威的教育思想运用于中国的实际。经过实验、改造,吸取其教育思想中的有益部分,使之成为中国化的教育思想。在二三十年代的旧中国,虽然他们的愿望没有实现,但在当时的全国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张雪门和陈鹤琴的幼稚园教育实验,在国内声望尤高,人们誉之为“南陈北张”。《幼稚教育概论》正是张雪门30年代的代表作,它是建立在幼稚教育中国化实验的基础上的,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学术价值,不但为张雪门后半生研究幼稚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对当时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广西)的幼稚教育实践起着指导作用。因为张雪门用这本书的理论,在这些地方进行教学,培养了大批的幼儿园教师,推动了这些地区的幼教工作的发展。 《幼稚教育概论》不仅在当时的幼稚园教师培养中起了积极作用,就是对于我们今天的幼稚教育也还有诸多的启示。 首先,《幼稚教育概论》对幼稚生的生理、心理以及幼稚园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师作了全面而概括的理论阐述,虽然其中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但为我们今天的幼稚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本理论著作的范例。人们常说幼稚教育偏重于应用,难予提到理论的高度,读一读这本《幼稚教育概论》不是就知道应该如何提高幼儿教育的理论水平了吗? 其次,《幼稚教育概论》在许多地方都借用了外国的教育理论来解释中国幼稚园的实际问题,但不是完全照抄照搬,而是经过了一番改造,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然后总结起来,企图造出中国化的幼稚教育理论。这也给我们今天学习外国教育理论提供了一个参考,可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再次,《幼稚教育概论》在最后一章里论述了幼稚园教师的地位、职业、人格、学识、修养,其内容虽已不切现实,但从大的方面来看今天仍有继承的价值。即是说,今天的幼稚园教师仍需从这些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幼稚教育概论》有较强的可读性、值得今天的幼教理论工作者和实际工作者学习参考。(李定开) 来源:《中外教育名家名著介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