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一方面鼓励人们要积极参与运动实践,另一方面又提醒人们要注意休息、养护,他认为“适当的休 息,是健身的主要秘诀之一,万不可忽略,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生命开玩笑”。他还把劳逸结合的主 张,化为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原则,诸如:从容工作、学习为原则,紧张突击为例外;拿休息来预防疲 劳,重于拿休息来治疗疲劳;对于元气宜多储蓄,对于健康切勿透支;操劳不要超过体力之限度;病未愈工作 不可太紧张;力所能及者,尽力为之,力所不能为者,修养以待之,等等。陶行知关于劳逸结合思想的深刻之 处还在于充满着辩证法思想。他在《在晓庄》序中,希望书作者“恢复健康之后,要把一生的事,匀在三十年 里从容的干,不要把一生的事挤在三年当中急急的干,有时,不干的干比干的干还重要的多”,他用通俗的语 言深刻揭示出事业与健康、当前与长远、劳和逸之间深层的辩证关系,他对健身与卫生、营养、休息等相互关 系的独到见解。对我们全面理解健身,建立科学的健身观具有启迪意义。 2 陶行知健身思想的主要特征 通览陶行知的宏论十卷,纵览其整个教育生涯,我们可以看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具有以下4个主要特征: 2.1 健身对象的普遍性 2.1.1 健身主体具有终身性 陶行知主张包括健身在内的生活教育,是“积日为年,积年为终身”的,是 “与生同来,与死同去”的,“是整个寿命的教育,不是短命的教育”。陶行知所说的整个寿命的教育,也是 对他健身主体终身性的恰当表述,因为生存和健身总是与人生始终的。他曾指出“做一个整个的人”的首要要 素就是“要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而残废的——他的身体有了缺欠,他当然不能算是整个的人”。而 健身的任务就是塑造“健全的人——既无疾病,又不残废”。这个任务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因为不仅不 健全的人需要健身,而且由于人的活动特别是生产劳动,往往会造成人身体的不均衡发展,给本来健全的人带 来某种意义上的不健全,必须要用长期的健身运动矫正之。陶行知认为,“矫正不规范动作的练习是通过体育 进行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善其身无过于体育”,因此,健身无疑将伴随人终生。 2.1.2 健身的主体具有全员性 陶行知强调应该“把儿童健康当做幼稚园里面第一重要的事情,幼稚园教 师应当做健康之神”,同时不能“把教师的健康忽略了”,并提出全民性的健康健身要求,他说,“要保持每 个分子生理与心理之健康”。做到“把国民的康健立一个稳固的基础,叫个个国民都有血钯,有生气,有精神 ,都能抵抗疾病,扫除障碍,战胜困难”。可见,陶行知所谈的健身主体,从幼稚园儿童到成人,从学校师生 到社会上的每个分子,个个国民,具有大众性、全员性。 2.1.3 健身对象具有恒久性 陶行知比马寅初早20多年提出少生、优生、优育的主张。无论是健身主体的 终身性还是全员性,都是与个体生命共始终的,因而是暂的、有限的。而人种是对人生的超越,这就使健身问 题与全人类联系起来了,使健身主体由有限进入无限,使健身对象具有了恒久性。 2.2 健身实施的可行性 健身不仅在知,更在于行。陶行知健身思想的特点之一,正在于他自身具有知行统一性,即实施的可行性 。具体表现在: 2.2.1 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陶行知指出,“体健是人生的一个最要目的,也是学问的一个最要目的”, “没有了身体,一切都完了”。但他所主张的健身目的远不止只为个人健康,纵观他不同时期对健身的种种论 述,陶行知健身主张具有更重要的社会目的。大体可归纳为:一是造成健康的民族。二是培养普遍的军事能力 ,保卫国家。三是征服自然,改造社会。可见陶行知倡扬健身,目的不仅是为了个人健康,而且与整个民族的 兴衰和人类的发展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 2.2.2 创造条件,因陋就简,量力而行 健身需要一定的客观物质条件。但必须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陶行知曾在《败家子的体操》中写道:“进城考学堂,学会拍网球,洋人发大财,老子叹气卖老牛”。批评了 不顾客观条件的做法。他主张健身应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因陋就简,他提倡学生选择一些不一定花很多钱, 实用性强的健身项目,如游泳、爬竹竿、跳远、游戏等,甚至“走来走去练习脚步也于康健有益”,这就根本 不用花钱也能健身了。 2.2.3 掌握规律,讲究方法,订立标准 健身运动也有规律可循,它是目标与方法的辩证统一。陶行知在 实践中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别具特色的方法,诸如成立各种形式的体育组织,完善各项运动设施,选择形式 多样的运动项目,“建立健康的堡垒”,推广卫生运动,施行“学校卫生计划”,制定“育才卫生教育二十九 事”,引导师生“每日四问”,进餐实行分食制等。此外,他还总结介绍国内有关人体测定标准、身体检查标 准及运动测量标准,以指导人们进行科学的健身实践。 2.3 健身作用的基础性 2.3.1 健身与生命质量 健康与长寿是对人的生命在质和量两个方面的积极要求。健康是长寿的保证和必 要条件,长寿是健康的发展结果和趋势,这两者统一的情况又与健身运动有着密切联系。陶行知主张要“锻炼 自己之身体,使之强健”,同时他还认为,“从来人的死,多是由病的。考病之由来,不外两种,一是由人的 操劳过度致伤身体而殒命;二是由人的卫生上没有讲求,以致出了毛病,终至因而送命”。所以,他要求对身 体应“预防”“保护”,去谋永久的生活。陶行知对健身与生命的质和量关系的认识是全面而深刻的。 2.3.2 健身与全面发展 首先,陶行知指出身心两健,缺一不可。他主张“以养成坚强之体魄,充实之精 神为标准”。他认为,身体上的生活固然要紧,精神上的生活也是要紧的。健身从本质上说是自然属性和社会 属性的统一,健身的过程——运动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统一,所以,健身的效果也必定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 其次,陶行知认为“体育为德智二育基本”。1923年他在《致程仲沂》的信中说:“先生所说做学问有三要素 ,一体健、二天才、三财力,很有见地。”说明他对程关于身体健康是做学问的首要条件的看法是赞许的。陶 行知还把讲卫生求体健与培养人良好的生活习惯,陶治人们高尚的思想情操联系起来,把健身看成是德育的基 础。并且指出,个人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对于健身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他关于健身与全面发展关系的认 识充满了辩证法精神,是科学的。 2.4 健身思想的开放性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它向实践开放,向生活开放,向历史开 放,向未来开放,向世界开放。 陶行知的健身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生活实践。例如,他提倡游泳运动,发起筹建“中华杏秀游泳社”, 就是根源于生活中发生了一位女教师落水不能自救,同行多人也无人相救,眼睁睁看着她淹死的一次偶然事故 。又如,他在30年代初对武术特感兴趣,也非偶然,而是与当时国难当头,需要强身自卫密切相关。 关于向历史和未来开放,两者是相互联系的。陶行知认为,我们虽然生活在今天,但今天是昨天的继续, 我们既要拥有历史,又要“造就成健全之民族,以适应二十世纪的世界。”无论从历史看还是从逻辑上讲,继 承过去与创造未来是统一的,任何一种真正向生活实践开放的思想理论,必定具有历史继承性、与时俱进性、 自我超越性、科学预见性,因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关于面向世界,可从陶行知与美国著名体育家麦克乐的交往和卓有成效的合作中略见一斑。陶行知在为出 席世界教育会议而写的英文论著《民国十三年中国教育现状》中特书一笔,“在国立东南大学及中华教育改进 社赞助下,由麦克乐教授指导的大量研究,或许是今年进行过最重要的研究,”这表明,陶行知虽然反对不切 合中国国情的洋化教育,但并非反对汲取外来的文化科学知识,对后者则是开放的。 3 小结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陶行知的健身思想是丰富的。从渊源看,陶行知健身思想是伴随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形成与发展的,并成为他整个教育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他倡扬健身的目的,是为了造就身心健全的人,同时 具有鲜明的社会目的。他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运动锻炼、卫生预防、营养、休息、养护等多种途径予以实施。 锻炼、养护和医治结合是陶行知健身方法之精要。 陶行知健身思想有对象的普遍性、作用的基础性、实施的可行性和思想的开放性等基本特征。研究和借鉴 他的健身思想,对我们深化教育、体育改革,坚持从国情出发,推进体育的社会化,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具 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陶行知全集.第1~10卷.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 周志俊.陶行知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84(4) 3 胡小明.陶行知与体育.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9(4) (收稿日期:1996—06—14)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毛勾上加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