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评论专栏作者 熊丙奇 在当今的中国,招收高考状元概率最高的院系之一,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清华的状元至少占全国的一半,其中又有1/3至1/2选择经管。这意味着每6名状元,至少就有1人在这个学院。(中国青年报9月21日) 状元爱选经管专业,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与人才培养模式下,十分正常。受强调学科卷面分数的考试评价制度影响,有多少学生在中小学求学阶段,有自己明确的兴趣?而且,在分数与学校、专业几乎一一对应的招生录取规则中,高分对应名牌大学、“热门”专业,已是一种普遍共识,状元在内地高校中首选北大和清华,与在所有专业中首选经管这类“热门专业”,是一个道理。 关于“热门”专业,笔者曾将其分为三个概念,一是兴趣维度的热门,即学生自己对什么专业感兴趣,什么专业就是热门,不受这一专业的就业前景影响 (至少影响不大);二是学科实力维度的热门,即每个学校具有特色的、实力比较强的学科专业;三是就业维度的热门,即每个学校就业情况最好(包括就业率、就业薪资、岗位)的专业。据笔者对高中毕业生的观察,大多普遍按往年的录取分数高低 (综合了学科实力、就业前景、考生去向等)依次排定这所大学的冷热门专业。在这样的座次排定中,一些高校实力很强的基础学科专业,反而很有可能垫底,成为这所学校就业最不好的专业。 面对学生上述选择,教育界不为所动,甚至“推波助澜”,就未必是正常现象了。在基础教育领域,近年来,高考制度越来越强化分数在录取中的重要作用,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发展受到很大遏制;而在大学教育中,政府部门将就业率作为考核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甚至以就业率定一个专业的“生死”(低于某个就业率标准将停招或减招),如此一来,那些基础学科专业,基本上都徘徊在生死边缘,怎么可能得到优秀学生的青睐呢? 有人指责学生功利,这其实无益于让他们调整自己的选择。只有改变他们所处的教育环境和就业环境,才能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同时拓宽专业选择面。在笔者看来,改革高考制度,引导基础教育重视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培养,这是一方面,但前提是高考制度能否顺利改革。当前最有效的措施有二。其一,大学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招生面,甚至可以在一年级不分专业,这样,经过一年的大学学习,大学新生可对大学专业进行了解,然后再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国外一些实行精英教育的大学,甚至三年级之前都不分专业。其二,国家加大对基础学科学生就业的扶持,可以采取国家购买(包括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人才资助资金)的方式,为一些就业前景不好,但对国家发展来说极为重要的基础学科创造就业岗位。 (作者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