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君,现任海南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天涯》杂志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等校兼职教授。 虽然其中有些作者是我熟悉的,但看到"在南方评论--从中国回到中国"专题的文章,我还是有些吃惊。我只能感叹:有幸成长在一个全球化、网络化的时代里,年轻一代文化人确实有着更开阔的视野与更远大的抱负。 "从中国回到中国",按其中一些作者的理解:前一个中国,是当下杂糅了古今中西的中国;后一个中国,是中国本土固有的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但按最初发起此讨论的目的,却是"结合现状,通过对中国传统进行多向度的理解和思考,重新构建中国的学术规范、评价体系、文学图景以及精神世界",而我本人则更认同于努力构建一个未来的新的中国,一种新的文明与文化,而且就我的理解,这个专题中大部分作者的或明或暗的意思也是这个。 不管怎样,这里面其实牵涉到两个话题,一是如何理解传统。二是如何构建新的中国及新的文明文化。 这些年来突然爆发的传统热、国学热,应该说大出启蒙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意料之外。1980年代,传统就等于落后、愚昧、野蛮,是要被彻底抛弃和改造的。谁知风水轮流转,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如今几乎每个成年人都不反对自己的子女多读一些传统古籍和经典。他们当年不是在反传统的氛围中成长的吗?为什么突然倒戈一击?其实一切又是可以预料的,那就是主张吸取传统的人同时也并不反对向西方学习。所以甘阳有"通三统"之说。我也倾向于认可传统本身是活的,如流水,从小溪汇到大江。我们为什么不更进一步,将五四以来输入的西方现代文明也视为我们传统的一部分?既然我们已经将也是外来的佛教视为我们的一个传统。这样,我们的传统的来源就更丰富多样了,也更有活力了。 第二个问题是如何构建中国,构建新的文化与文明。张旭东说:五四开了一个好头。在五四以前,中国与现代是对立的,要中国就要回到传统,要现代就要面向西方。但五四解决了这个困局,五四以后,我们发现其实可以既现代又中国,中国从此走向现代,现代并不排斥中国。新的中国与新的文明文化的构建,当务之急就要改变对传统的理解。我们要有足够大的胸心,把人类已有的优秀文明文化纳为我们的吸取资源。 关于如何构建新的中国和新的文明文化,其实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中国传统过于保守强大,必须借助外力改革之,倾向于更多向外学习,其根据常举唐输入佛教;还有一种,我总结为是培育内部多样性。中国文明文化历五千年不衰,始终充满自我更新生命力的根本原因,在我看来是其文明文化一直具有多样性与多元化,而这种多样性与多元化的表征就是中国具有多种多样的地方性文明与文化。这些地方性文明与文化自由竞争,互相取长补短,融会发展,所以,当一种主导的地方性文明文化衰落时,总会有新的充满活气的地方性文明文化崛起,来取代衰落的文明文化,重新主导、引领中国向前发展。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 在我看来,每临一个大的时代,地方性文明与文化会异常活跃,而这是大的文明文化创造高潮即将到来的先兆。因为,如果说开放往往是自上而下的,是上层精英醒悟到不改革、不变化不行了,所以倡导开放,但真正的、自由的创造却是自下而上的,是生命力与创造力孕育酝酿积累到一定阶段,必然喷涌而出,一个辉煌的创造高潮就诞生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