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吸引高分考生,全国不少大学近期纷纷出台优惠政策,不惜重金。近日,浙江师范大学把优秀新生入学的奖励金抬高到了20万元。 对此,媒体形容高校“烧钱”显然并不为过。不过,再高的奖励也是状元们的囊中之物,外人垂涎三尺也是难得。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为求得“贤才良将”,优秀学子施以重金也未尝不可。然而,当笔者一并联想起最近同样红得发紫的周海洋的种种遭遇——尽管他的总分只有370分,但凭借其今年高考中的“最牛满分作文”即一首古体长诗《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一些本科院校仍然向他敞开大门——内心之中却更多的生出诸多忧虑和不解。 笔者疑惑不已的是,那些本科院校究竟为何抛给周海洋“橄榄枝。难道仅仅是源于惜才,爱才,所以有不拘一格降人才之举吗?此时此刻,面对行动上有着惊人相似之处和空前默契的院校,答案显然并不唯一。正如周海洋自己所言,近来采访的媒体数不胜数,但很快就会过去。“尽管今年4月,教育部明文要求“制止对高考成绩的各种炒作”,但高校依然青睐高考状元”。而眼下的情形告诉们,高考这场混战中高校青睐的不仅仅是那些头顶夺人眼球光环的状元们,同样也有像周海洋一样的非状元们。不过,无论谁最终成为高校青睐和追捧的宠儿,最终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眼前众多高校的心思很快就会从他们身上转移,无论能否取得意料中的宣传效果。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是笔者读《史记》的时候印象较深的一句话。虽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偏颇之余还是可以帮助我们透视与理解眼前纷繁缭乱的行为。就像每所高校不惜重金将状元们收归于囊中,无非是为自己的招生宣传造势,而眼前的周海洋所具备的眼球效应堪比状元,所以同样受到高校的惠顾。对此,引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要么“人以文传”,要么“文以人传”,而承担教化育人之责的高校在名利场中不仅未能免俗,同样陷得很深。 前些日子看新闻,有权威机构发布关于中国状元们的调研报告,其中,报告显示中国自恢复高考以来的状元们似乎并未如人们今天看到的折桂时那般一路风光。相反,许多曾经的状元步入社会后甚至多逊于曾经成绩中等者。基于此,我们不禁要问,高校可以不惜重金将状元们聚于一处,但又为何不能将“状元”继续培养成“状元”?真正的状元都落得如此下场,岂非高校失职。当然,高校会有自己的解释——状元的偶然性太大,真正的人才是那些曾经中等成绩的学子。听到这样的解释岂能不笑?!明知状元“不真”,却仍要为寻觅状元大费周章,何为?而那些向周海洋大开高考绿色通道的高校们其心迹也就无须多说了。 或许周海洋同学比较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决定放弃各大高校向他伸出的“橄榄枝”。“满分作文不能改变命运,甚至高考也不能,改变命运的还是自己”,吃了闭门羹的高校或许真应该好好的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了。否则,走进去一个好学生却出来一个“劣质品”,再卖力气的宣传和费心思的造势恐怕也都是无用功,也都是失败的宣传和造势。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