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景宁 连日来,“高考作文中有考生用甲骨文写作”的消息备受社会关注。记者昨日从部分语文阅卷老师处证实:在阅卷组的总结会上,阅卷组组长通报了有关这篇高考作文的评分情况,专家发现里面有甲骨文、金文,还有小篆,因为偏题,得分偏低。(0 6-22成都商报) 被网友称为今年“最牛高考作文”的“甲骨文作文”的评分情况终于有了着落,经专家“破译”,阅卷老师因其内容“偏题”,而给了很低的分数。按照评分标准判卷,这倒无可非议,问题是教师们对这篇主要用了甲骨文、青铜铭文、大篆等古文字字体、书写十分工整、字体非常标准、显露超群才华的作文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令人十分寒心,其不仅没有发现人才的惊喜,反而多有指责和嘲讽之语。 据报,有的老师认为,由于高考规则中都没有明确要求作为要用简体字,结果让这位考生“钻了空子”;有的老师讥讽道:今后会不会有考生用“火星文”“外文”来写作;更有老师愤愤地说:“那些企图以文字本身获高分的考生,就应该给零分。”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总之,近年来,在教育界风靡一时的赏识教育,在这里已经见不到一点踪影了。 虽说这位考生的作文偏离了题意,但是他毕竟是我国高考中第一个用甲骨文写作的考生,其作展示了该生深厚的古文字学功底,作为育人者,我们为什么只看到了他的“偏题”,而丝毫未看到人家超群的才华呢?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君子三乐”之一,不知我们的一些育人者面对人才为何“乐”不起来,但愿不是因为被考生的甲骨文“逼”得一筹莫展所致。 看到今天我们这些育人者对“甲骨文作文”的态度,我倒想起了一个小故事。抗战时期在重庆南开中学的一次毕业考试中,一位学生在考物理时交了白卷,但其在卷面上填了一阕词,词曰:“柳耆原非理组人。”,意为自己就象北宋的著名词人柳永一样根本不是学理科的材料,物理教师魏荣爵评卷时却从中发现了他的文学才华,于是题诗曰:“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非但未批评他,还利用自己的“自主权”和裁量上的自由度,帮助这个“偏科”生过了毕业考试这一关。 这就是一个育人者的爱才之心,虽然学生在某一方面没有达到要求,但教师却从另一方面看到了学生的潜力和才华。我们不奢望每个育人者都能像魏荣爵老师那样裁量学生的考卷,因为现时的一些“规定”也不容许教师这样做,但是,像魏老师那样善于识才,常怀爱才之心,却是每位育人者都应该做得到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