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各个学校的师资、办学条件都差不多,公众自然不必再为择校难而大挠其头;反之,一些资源较好的学校难免产生"择家长"的冲动。 5月21日《华商报》报道,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招生要看学生家长的工作单位,只招收公务员子女,引起许多群众的不解和质疑。 招生工作人员称,新校区主要解决市委、市政府工作人员子女就读难的问题,只开四个班,资源有限。 一项关于教育满意度的调查表明:在31个省市区中,公众满意度高于50% 的仅有4个。群众最集中的意见之一,就是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地域、城乡、校际之间的差别在不断扩大。如果说地域、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只能让人叹息的话,同一个地区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以及由此导致的“择校”现象,则更让人产生切肤之痛。 2006 年全国两会期间,民盟盟员 、全国政协委员柏均和曾尖锐地指出,“ 择校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公立学校出现了绝不应有的‘精英’与‘平民’的划分,如果优质资源只是为少数人服务,那么,义务教育的公益性、平等性、公正性何在!”毫无疑问 ,铜川市第一中学的做法再一次佐证了这种判断。 其实,一些学校热衷于招收公务员子女的意图并不难理解——公务员拥有普通人所没有的公权力,尽可能多地招收他们的子女,有助于为学校争取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利益。何况,如果学校因此打上“贵族学校”或“机关子弟学校”的烙印,以后的择校收费标准势必水涨船高,自然能够带给学校更多的好处,如此一举两得之策,何乐而不为呢? 此事被媒体曝光后,铜川市教育局称,正在设法纠正这种不合理现象。相信这种招生政策会有所改变,但是否能真正实现“有教无类”依旧不容乐观。实际上,在某些地方,一些优质学校奉行着类似的招生政策,铜川市第一中学只不过是以“白纸黑字”的形式,将这种“潜规则”大白于天下罢了。如果铜川市第一中学也学会像其他学校一样“只做不说”,公众又能怎么样呢? 义务教育作为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最主要的功能是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其本身并不具备竞争、筛选的功能。然而 ,在现实生活中,“小升初”考试虽然取消了,但针对家长的“考试”反而还有愈演愈烈之嫌——一些学校从“ 验证家长职业”到“考查家长收入”,哪一项不是为了筛选学生? 显然,终止此类乱象的关键在于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缩小校际差距。如果各个学校的师资、办学条件都差不多,公众自然不必再为择校难而大挠其头;反之,如果教育资源不能真正得以均衡配置,一些资源较好的学校难免产生“择家长”的冲动,这对孩子来说难以称得上是真正的公平。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