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宗教哲学 >

牟宗三论中国现代哲学界(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中国国学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冯友兰也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冯氏以儒家自居,以为自己的哲学──“新理学”是“接着程朱讲”。但是,牟宗三并不承认他是儒家。牟氏回忆:

    冯氏抗战期在成都时,曾与予谈,谓:“现实中国哲学只有两派,其余皆说不上,此如以前所谓程朱陆王,你们那里代表陆王,我们这里代表程朱。”吾当时即笑而不答。以此为比况,可也。若说儒家,则彼今日之程朱实非儒家。焉有非儒家之程朱乎?吾故不欲详论。<61>

    由此可知,牟氏没有否认冯为一家哲学,但并不认为冯的哲学能够代表程朱,故亦不承认冯为儒家。冯自许为儒家的态度,直至晚年也没有改变,在他最后写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卷中,把他自己的哲学与金岳霖的哲学看成是程朱理学在现代的代表,并与熊十力所代表的现代陆王心学相并列,即他所谓现代中国哲学的“两派”。但说金岳霖是儒家,恐怕除了冯氏以外,不会再有人附和。牟不以冯氏为儒家,还可以从他与熊十力对“良知”的不同态度与观点中见出,熊认为“良知”是呈现,而不是一个“假设”,冯却只把它看成是一个假设。牟认为由此便可知冯氏的哲学与儒家不相应。<62>而冯氏在文革中的表现,则更是与儒家的精神完全相背离了。冯是否为儒家,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总的看来,牟宗三对冯氏的哲学与为人评价均不高,甚至出言极苛。对此,也不免引起争议<63>。
    上述牟氏所评论的四位哲学家与他或多或少都有这样那样的关系,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过他,尤其是唐君毅对他有过直接的影响,而他与唐都继承了从梁漱溟到熊十力的当代新儒家哲学的精神路向。冯友兰的《哲学史》,主要是其中论名家的部分,也曾在一定意义上成为牟的镜鉴。<64>
    注释:
    1、 牟宗三在不同的文章或讲演中,对三个阶段的划分并不一致,在《关于“生命”的学问》(1961)一文中的“三个阶段”是“康有为、章太炎、吴稚晖诸先生为第一阶段。五.四运动为第二阶段。 十七年北伐以后为第三阶段”(《生命的学问》,台北,三民书局,民国59(1970)年,页38~39);而在《哲学的用处》(1983)讲演录中,“三个阶段”则为“从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到后来的共产主义的兴起,这是一个阶段。 经过八年抗战的疲惫,在一转眼间,马克思主义的大浪潮控制了中国,这是另一个阶段。国民政府到台湾,在台湾逐步向现代化走,这是第三阶段。”(《时代与感受》,台北,鹅湖出版社,民国73(1984)年,页127。 )为慎重起见,本文以牟氏后文(时间与次序均在后)所讲的为准,以他前边的为参考。
    2、牟宗三《时代与感受》(同上),页139。
    3、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28。
    4、 今有所谓“清华学派”之说。如果说“清华学派”仅指清华中文系的学派特色,或许可以成立, 用在清华的哲学系,指金岳霖先生一系的哲学(包括逻辑哲学)研究,冯友兰先生也是其中的一员,或许尚可考虑。但所论“清华学派”并非是在一个研究共同体或研究家族的共同“范式”(信仰范式与研究范式)的意义上使用,而是指清华学人们的广义的乃至泛义共同之处,即他们都具有会通古今,会通中西和会通文理的倾向,那么清华的这种“共同之处”是不是能够称之为“学派”,是不是独一无二的,就颇成问题了(参见徐葆耕《释古与清华学派.何序》,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关于胡适与杜威哲学的关系,可以参看吴森<杜威哲学的重新认识>一文, 收入吴著《比较哲学与文化论》(一),台北,东大图书有限公司,民国67(1978)年版。
    6、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39~143。
    7、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28。
    8、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8。
    9、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8~149。
    10、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同上),页34,页28。
    11、牟宗三《生命的学问》,页33。
    12、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8。
    13、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载《广州民国日报·哲学周刊》第43期,1937年6月24日。
    14、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同上。
    15、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同上。
    16、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同上。
    17、 知觉因果说,牟氏释为从外界到内界及从内界到外界的一种刺激反应说,上自洛克,下至罗素,无或越此;对知识可能说,牟又称为“思想组织说”,即在知识领域内,指出思想之机构或组织的作用,首要的代表人物是康德。(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同上)
    18、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
    19、 牟宗三《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第44期,1936年7月1日。
    20、牟宗三《一年来之哲学界并论本刊》。
    21、 牟宗三《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
    22、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39。。
    23、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39。。
    24、 贺认为,张东荪的认识论著作是“中国治西方哲学者企图建立体系的最初尝试”。(《五十年来的中国哲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页30)
    25、 牟宗三《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
    26、 牟宗三(原文署名“光君”)《略评金著〈逻辑〉》,载《广州民国日报·哲学周刊》第22期,1936年1月29日。
    27、牟宗三《略评金著〈逻辑〉》,同上。
    28、请参阅:(a)李匡武主编《中国逻辑史(现代卷)》(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三章;(b)李继东《中国现代逻辑史论》(南开大学博士论文,1997年);(c)Werner Meissner,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in China:The Controversy over Dialectical Matterialism in the 1930s , PartⅢ . 12,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ford, California, 1990.
    29、 金先生“这个独立一贯的态度”,一直坚持到五十年代。这可以从下述事例中得到证明。建国后,艾思奇先生第一次应邀至清华大学哲学系演讲,公然反对形式逻辑,金先生在谢辞中智驳艾氏,说艾先生批判逻辑的话,句句都符合逻辑。嗣后,引起一场全校性的讨论,一些学生在“民主墙”上对金先生的观点作出论证,公开为形式逻辑辩护,而被视为“不正确言论”对待。但是,金先生高贵的学术品质和刚直不阿的学人风范广为流传,至今仍为佳话。(见王雨田<怀念我敬爱的老师──金先生>,刘培育主编《金岳霖的回忆与回忆金岳霖》,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页200~201。)
    30、 牟宗三《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
    31、牟宗三《略评金著〈逻辑〉》,同上。
    32、牟宗三《略评金著〈逻辑〉》,同上。
    33、牟宗三在1937年发表的《觉知底因果说与知识底可能说》一文中说:“这是真理论最近的一种新趋势,在中国金岳霖先生讲的很详细,但他还没有发表出来。”(D.3.4.1)说明此时牟知道金在写知识论, 但是尚未发表,故牟未见到此书。而金的《知识论》一书虽完成于四十年代,但迟至1983年才正式出版。牟是否读到过,不得而知。至于金的《论道》一书,估计牟宗三读过,至少是部分地读过,因该书先行以单篇论文发表,在牟氏的著作中出现过有关的评论,参阅牟著《逻辑典范》,香港,商务印书馆,民国30(1941 )年版, 页382。
    34、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1。
    35、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0。
    36、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1。
    37、牟宗三《中国哲学的特质》,台北,学生书局,民国63(1974)年版,页6。
    38、 牟宗三《一年来之中国哲学界并论本刊》(续篇),同前。
    39、牟宗三《生命的学问》(同上),页34,页28。
    40、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北京,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页208。
    41、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09。
    42、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08。
    43、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10。
    44、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08。
    45、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10。
    46、牟宗三《生命的学问》,页34,页113。
    47、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09。
    48、牟宗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先生>,《梁漱溟先生纪念文集》,页209.
    49、牟宗三<悼念唐君毅先生>,牟著《道德的理想主义》,台北,学生书局,民国74(1985)年修订版,页266。
    50、牟宗三<悼念唐君毅先生>,牟著《道德的理想主义》,页226。
    51、牟宗三<“文化意识宇宙”一词之释>,牟著《道德的理想主义》,页270。
    52、牟宗三<悼念唐君毅先生>,牟著《道德的理想主义》,页267。
    53、牟宗三<“文化意识宇宙”一词之释>,牟著《道德的理想主义》,页271。
    54、牟宗三<悼念唐君毅先生>,牟著《道德的理想主义》,页266,页264~265。
    55、牟宗三<悼念唐君毅先生>,牟著《道德的理想主义》,页265。
    56、参见刘述先<牟宗三先生临终遗言“古今无两”释>,蔡仁厚、杨祖汉主编《牟宗三先生纪念集》,台北,东方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民国85(1996)年版,页494。
    57、 参见牟宗三《康德与西方当代哲学之趋势》一文,台北,《鹅湖月刊》第5卷第8期(总第 56 期),1980年。
    58、刘述先<牟宗三先生临终遗言“古今无两”释>,蔡仁厚、杨祖汉主编《牟宗三先生纪念集》,页494。
    59、吴森<论治哲学的门户和方法>,吴著《比较哲学与文化》(一),同上揭书,页185。
    60、牟宗三《时代与感受》页144~145。
    61、牟宗三《生命的学问》,页118。
    62、牟宗三《生命的学问》,页136。
    63、 参见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页413~414。
    64、参见牟宗三《名家与荀子》(台北,学生书局,民国68(1979)年版)一书论述名家部分。
    作者:王兴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