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腔的愤怒” 1925年5月31日,英国士兵在上海租界开枪杀害中国工人,发生五卅惨案,激起澎湃的民族抗议浪潮。在商务印书馆做编辑的叶圣陶连夜写下《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他“满腔的愤怒”。当他赶到惨案发生地,想参拜伙伴的血迹,想用舌头舔尽所有的血迹时,却什么也没有了,血迹“已经给仇人的水龙头冲得光光,已经给烂了心肠的人们踩得光光,更给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洗得光光!”这个一向温和的书生发出了怒吼── 血曾经淌在这块地方,总有渗入这块土里的吧。那就行了。这块土是血的土,血是我们的伙伴的血,还不够是一课严重的功课么?血灌溉着,血滋润着,将会看到血的花开在这里,血的果结在这里。(同上166页)6月1日,他和郑振铎等起草了《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宣言》,却没有报纸愿意发表。有鉴于上海的报纸不能如实报道“五卅”事件的真相,几天后(6月3日),他和茅盾、郑振铎、胡愈之、王伯祥等同事利用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的便利,以“上海学术团体对外联合会”名义迅速创办了《公理日报》,报头题字就是他写的。尽管租界当局不允许发行《公理日报》,谁手里拿着这张报纸都有可能被英国巡捕抓去坐牢。但他们“自以为肩负着民族的命运”,“人家不敢说的,我们说!人家不敢登的,我们登!” 他站在全民族反抗强权的前列,为公理奔走呼喊,他的一生中鲜有像这段时期这样热血沸腾的,可以说,在整个五卅运动中他已经尽心尽力。对他而言,“这是义务,是责任,是良心的命令!”(同上178页)从1925年6月6日到20日的两周内,据不完全统计,他仅在《公理日报》就发表了10篇掷地有声的时事评论,有时候一天就发表两篇,如《有交涉,无调停!》、《虞洽卿是调人》、《不要遗漏了“收回租界”》、《援助罢工工人!》、《无耻的总商会》等。光看标题,我们就为他的民族激情所淹没,当时曾赢得“数万读者的热烈同情”。 “他们杀伤你们,我知道也会杀伤我” 1925年12月17日,五卅运动工人领袖之一、共产党人刘华被军阀孙传芳秘密杀害。1926年1月25日,他和郑振铎、沈雁冰等43位知识分子在北京《晨报》副刊发表《人权保障宣言》,愤怒抗议这一戕害生命的罪恶行径。 不到两个月,1926年3月18日,北京发生了惨绝人寰的“三·一八”惨案。第二天,远在上海的叶圣陶在沉痛、悲伤、愤怒之中写下了《致死伤的同胞》(发表在3月28日《文学周报》218期),他深深懂得: 他们杀伤你们,我知道也会杀伤我。你们遭到枪击而死而伤,难道单只是你们的命运么?……我如果在那里,死伤的就是我;我的邻居如果在那里,死伤的就是我的邻居;全国的非奴隶们如果在那里,死伤的就是全国的非奴隶们。你们的死伤,是代表这么多的人吃苦受辱;对于你们,固然十二分地悲悼,但是可悲悼的仅止于你们的死伤么?他们开枪,表示他们已经下决心敌对这么多的人;杀伤你们,固然十二分地可恨,但是可恨的仅止于杀伤你们么?这是悲沉、深挚的悼词——我想见你们激昂而又悲愤的面容,我想见你们高亢而带辛酸的呼号,我想见你们各含着一腔不平的气,我想见你们各怀着一颗纯赤的心。……我想见你们震怒跌倒了,死的死了,伤的伤了。我想见鲜红的血淌在你们身旁,还是突突地沸腾。我想见你们的眼睛大大地睁着,还是怒对着仇人。我唯有十二分地悲悼,十二分地虔敬,来对待这严重的惨酷的新闻! 这是愤怒的、战斗的檄文──三月十八日北京的枪声就像归队的信号。在我们这边的,已经听见信号而且嗅到我们的代表的血腥了,赶快集合起来吧!我们再不用多说废话了。 要是责备他们不该放枪,说他们没有道理,我就认为这个意思不必说。 十天之后,也就是1926年3月28日,他又在《文学旬刊》发表杂谈《可怕的名词》,再次声讨“三一八”大残杀,针对杀人政府散布的学生是受共产党煽动等无耻谣言,他这样写道: “共产”“共产”,这个名词真是太可怕了,太有作用了!凶手可借之以逃罪,无辜者乃冤沉海底!血染街前,陈尸满地,空前的屠杀,乃以归罪于“共产”“赤化”之言,轻轻的瞒过了愤慨的国民,呜呼,巧矣!巧矣! 这不仅是叶圣陶的抗议,也是当时所有良心未泯的知识分子共同的声音,他们用自己的笔揭穿了一个杀人政权的谎言。作为长者,他们没有辜负死伤青年淋漓的鲜血。作为知识分子,他们承担着一个民族的良知。因为不仅叶圣陶知道“他们杀伤你们,我知道也会杀伤我”,当时的无数知识分子都知道这一简单不过的道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