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教育人物 >

国宝史学大家陈垣:"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2)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南方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陈垣小传
    陈垣,字援庵,又字圆庵,1880年生于广东新会棠下镇石头乡(棠下现已划归江门市蓬江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10年毕业于光华医学专门学校。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在宗教史、元史、历史文献学等方面,著作等身,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
    陈垣从教70多年,任过46年大学校长。他曾任国立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教授、导师。任辅仁大学校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经历过几次政权更迭,他的人生观更加坚定:“人生须有意义,死须有价值”。
        “每当接到日本寄来的研究中国历史的论文时,我就感到像一颗炸弹扔到我书桌上”
    抗战时期,陈垣留在北平,坚持在沦陷区办学,同时立即与日本学术界的朋友断绝往来。当时日本报纸提出这样的问题:听说北平秩序已经恢复,我们在那里与支那人关系很密切,合作得很好。但是为什么像陈垣这种人不和我们合作呢?在敌伪时期,汉奸威逼利诱,要他出来担任当时敌伪最高文化团体大东亚文化协会会长,他也拒绝。他的得意门生柴德赓感叹:“这在敌伪时期是很勇敢、很不容易的。”
    这个时期(抗战期间),陈垣真正做到了杜门谢客。辅仁是德国教会主办的学校,在太平洋事变爆发、美日宣战之后,成为沦陷区唯一可以不向敌伪当局注册,并为国民政府承认的大学。正是在这几年,因为没有任何社交活动,陈垣的学术研究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写出著名的“宗教三书”,即《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诤记》和《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
    除了著书,陈垣利用一切场合宣扬“品行第一”。辅仁大学的返校节上,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孔子开运动会的故事。《礼记》有一节是讲孔子主持射箭比赛的事情,让谁把门呢?弟子子路。孔子说,有三种人不能参加,一种是败军之将,一种是为敌人做事情的,一种是认敌为父的。很多汉奸听了以后都灰溜溜地走了。在敌伪统治下,在一个很公开的场合说这样的话,很不容易。
    在教学当中,他也会巧妙地灌输爱国思想。他开了一个新的课程叫“史源学”,有一次讲到清朝两个学者讨论一个问题。金灭北宋以后,一时不能灭南宋,在中原地区建立过一个伪齐政权。这两个学者讨论伪齐的头子刘豫死后到底埋在什么地方。分析了两人观点之后,他突然话题一转,说刘豫到底埋在哪里不重要,有一条材料讲,刘豫的后人都不承认他这个祖先。“所以一个人当了汉奸,连后人都不承认他。”
    他在著述中一改以往不喜议论的文风,加入了更多主观色彩,借古喻今,通过这些书斥敌寇汉奸,斥责当局发国难财等。他批评得最多的是那些勾结外族、统治国人的败类,如石敬瑭、赵德钧等,他常以“人之恨之,不比人类”,“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等痛斥这些汉奸。沈兼士看了《明季滇黔佛教考》后评价:傲骨撑天地,奇闻泣鬼神。到抗战后期,有些知识分子“顶不住”了,陈垣希望用这些书来激发知识分子要爱国,要坚持民族气节。
    而此前,陈垣的人生经历已经足够丰富。他学过西医,28岁时考入美国教会办的博济医学堂,因校方歧视中国员工和学生愤而退学,带领部分学生转入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私立西医学校———光华医学专门学校;他办过报纸,在1905年与潘达微、高剑父等人创办的《时事画报》上写时政文章,抨击满清政府的统治。
    即便选择研究历史,和他的爱国情怀也有很大关系,他曾多次对学生们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指日本京都)如何,没有提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到中国,夺回北平。“每当我接到日本寄来的研究中国历史的论文时,我就感到像一颗炸弹扔到我的书桌上,激励着我一定要在历史研究上赶过他们。”陈垣长孙、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陈智超评价,所谓“陈垣要强”,是要国家强,不是要个人强。
        “他就像是一架专挑错误的显微镜,没有一点纤尘逃得过他的眼睛”
    1913年,也就是民国二年,陈垣当选为众议员。此时,他才33岁。这次从广州移居北平,或许是陈垣一生最重要的一次转折。此后,陈垣成为与王国维、陈寅恪齐名的史学大家。
    到北平之后的10年内,他前后3次担任众议员,期间还当了5个月的北洋政府教育次长(教育部副部长),最终“弃政从史”。陈垣晚年回忆说:“眼见国事日非,军阀混战连年,自己思想没有出路,感到生于乱世,无所适从,只觉得参与这样的政治是污浊的事情,于是就想专心致力于教学与著述。”
    陈垣的第一本宗教史专著《元也里可温教考》,解决了“也里可温”就是元代对基督教各派总称的问题。之前学界一直对这个常跟“和尚”联系在一起的外来词汇困惑不已。而陈垣在44岁那年写出的《元西域人华化考》,让自己名扬天下,也让蔡元培称为“石破天惊之作”。
    陈垣博览群书,记忆力超群。早年在辅仁大学任教时,其他教员都把他当作活字典。有人比喻说:“他如知道某处地下有伏流,刨开三尺,定然能有鱼跳出来。”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陈垣仍然扮演着这样的角色。郭沫若出访国外,与人讨论关于楚辞的问题,有的一时搞不清楚,就打国际长途回来问陈垣。一直到90岁那年,陈垣还能把骆宾王的《讨武曌檄》从头到尾背得一字不差。有的学生回忆说:“在他眼里,前人的错误不知怎么那么多,就像他是一架显微镜,没有一点纤尘逃得过他的眼睛。不,他竟是一架特制的显微镜,专挑错误的……他的嘴相当厉害,对于错误的学者批评得一点也不留情。”
    虽然惊叹陈垣的天赋,但身边的人也深知他下过的苦功。陈垣的学生兼助手刘乃和回忆,在他60多岁研究佛教史时,需要参考的一部典籍贮藏在一个潮湿阴暗的地方,多年无人进入,蚊虫很多。他每天都是吃了奎宁就进去用功一天。平常他无论冬夏都是清晨4点起床看书写作,午饭后只在椅子上靠几分钟,接着再写。每晚9点多,最晚10点就睡觉。陈智超透露,有4年时间,因为每天都很早起床编《中西回史日历》,苦心设计简明方便的表格,结果陈垣得了胃病,只能吃面。对于一个广东人来说,这是件挺痛苦的事。陈垣曾在一次与北师大毕业生的谈话中说:“我已82岁,越学习越觉得不够,你们28岁还不到,应该学的东西还多得很呢!”
    陈垣对《四库全书》持续做了长达10年的研究。陈垣家住在北平城内西南角,贮存文津阁《四库》的京师图书馆在城东北角。当时紫禁城前后的东西街道还是宫廷禁地,没有直达道路,必须绕道走,来回路程需要三个多小时,逢阴雨风雪,甚至要4个多小时。他每天清早带着午饭去看《四库全书》,图书馆刚开馆就赶到,下午到馆员下班时才离开。就这样前后断断续续读了10多年,对这部包括3000多种、3万多册的大丛书作了详尽的了解。
    陈垣与胡适当了5年的邻居,在学术上往来也很密切。不过,因为他专做“窄而精”的史学研究,与胡适的史学路数迥异。他曾对学生蔡尚思说:“像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之类的所谓名著,很像报章杂志,盛行一时,不会传之永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