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中国的教育改革被延误的太久了(1)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经济观察报  杨东平 佚名 参加讨论
记者 马国川 
    中国的教育改革被延误的太久了 
    经济观察报:最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作为一个长期研究教育问题的学者,你一定很关注这个问题。 
    杨东平:非常关注。我特别注意到,教育部在征求意见的公告里,开列了36个问题“希望社会各界积极建言献策”,“教育体制改革”也在其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目前教育上诸多问题都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有密切关系。
    我把1978年以来中国的教育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年到80年代初期,主要是恢复重建;第二阶段1985年到1989年,全面推进教育体制改革;第三阶段是90年代初到2002年左右,所谓“教育产业化”的时期;从2003年至今可以看作第四阶段,在新的发展观的背景下,开始重新调整教育路线。 
    经济观察报:恢复重建阶段也就是拨乱反正。 
    杨东平:大多数公众不了解,或者没有意识到,70年代末那场拨乱反正,在教育领域却是半途而废,或者说只完成了一半。完成了哪一半呢?恢复了一个常识,就是要尊重知识、尊重教育。这是必须的;但是,如何发展教育?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澎湃的背景下,怎么来构建新的教育体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产生新思维,而是采取了简单的回到50年代的办法。 
    经济观察报:就是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办教育的老模式上去了。 
    杨东平:对,这是教育领域和经济领域最大的区别。经济领域抵制、抛弃了“回到50年代”的选择,逐步以市场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而教育却不假思索地重新回到50年代的计划体制、苏联模式上去。今天教育领域的大多数问题在50年代已经存在了,这都是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经济观察报:像应试教育问题,上个世纪50年代毛泽东就严厉批评过。 
    杨东平: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而教育领域没有根本改变。这是根源,导致教育滞后于社会发展。什么是好的教育?怎么举办一个能够兴国的、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一个挑战,并不是说只要尊重教育,加大投入,问题就解决了。今天世界各国对教育的重视,与其说体现在教育投入上,不如说体现在教育改革上。 
    经济观察报:在这个意义上,教育的竞争成为一场教育改革的竞争。 
    杨东平:所以美国历任总统无不重视教育改革,韩国大选打的都是教育牌,总统候选人提出一整套的教育改革方案。很多国家对教育改革的重视程度,是中国难以想象的。中国的教育改革被延误的太久了。教育、医疗、住房被称为“新的三座大山”,医改、房改都早已开展了,但是教改直到最近才刚刚启动,总算提到了议事日程。 
    到了重申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时候了 
    经济观察报:1983年邓小平就提出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杨东平:中国当代真正的教育改革从1985年开始,这一年中共中央发布了 《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教育现代化的任务。 
    这是教育现代化的纲领,但是究竟怎么做,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方案。关于《决定》出台的过程,去年胡启立写了一篇文章,详细记述了起草过程。80年代末,中央开始制订第二个教育改革方案。1989年4月初,胡耀邦最后一次参加政治局会议,突发疾病,就是讨论这个文件。可惜的是,后来因为形势巨变,第二个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搁浅。 
    经济观察报:还真不知道有这个决定。 
    杨东平:现在回顾1980年代的教育改革,至少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就是经济、科技、教育改革同步推进。这与当时关于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启蒙直接相关,《第三次浪潮》成为朝野共读的改革教科书。也正是在那时,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国家战略。1984年和1985年,中共中央连续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决定》和《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了1986年以后,还加了一个政治体制改革,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议事日程。经、科、政、教同步推进,并驾齐驱。 
    经济观察报:八十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究竟做了哪些事情?今天回头看它还留下了什么?
    杨东平: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是正确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到今天为止还没有完成,也有一些当时实现了,后来又往后退了。有几个比较大的事:第一,确定了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制度。第二,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由各个地方政府管理。简政放权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后来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层层下放,逐渐变成以乡镇为主的管理制度,造成了农村义务教育的困境。第三,教育部的职能转换,将教育部改为具有更强综合统筹功能的 “国家教育委员会”。当时已经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历教育、学校教育,不仅仅是教育部的事情,需要包括人事部、劳动部、科技部等各个部门共同努力,要加强教育行政部门综合统筹的能力。 
    经济观察报:成了“大教育部”,而且是由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家教委主任。 
    杨东平:但是到1998年的时候,又重新恢复了教育部,没有任何解释。从教育管理角度讲是一个倒退,丧失了曾经有过的功能。今天这一轮教育改革,教育行政部门综合统筹职能还要扩大,还应该搞“大教育部”。 
    80年代教育体制改革最最生动、最有声有色的,是高等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当时高等学校的改革是非常深刻的,明确地提出了落实大学的办学自主权,实行校长负责制。 
    经济观察报:最终还是要依靠教育家办学。 
    杨东平:当时没有提出教育家办学,但校长负责制的理念已经有了,党政分开,校长对学校负责,聘请合适的人来当大学的校长,而不是“教授家中坐,校长天上来”。当时有100多所学校成为大学校长负责制试点,涌现出了一批教育家,像武汉大学的刘道玉、华中理工学院的朱九思、深圳大学的罗征启等。 
    经济观察报:1998年制订的 《高等教育法》,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用立法的方式固定下来了。 
    杨东平:开始是不再扩大新的校长负责制试点,后来就说不再试点。1998年《高等教育法》立法过程中,对此争议很大,三审才通过。不少人不同意改变校长负责制,因为它是现代大学治理的基本制度。事实上,无论1949年之前在解放区、根据地的高校,还是50年代初,实行的都是这一制度。1956年5月,高教部颁发试行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章程草案》,仍规定大学实行校、院长负责制,校、院长领导学校的全部工作,代表学校处理一切问题。1956年底,在当时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中,这一制度才发生变化。现在到了重申大学实行校长负责制的时候了。 
    经济观察报:在80年代的教育改革中,似乎有意淡化学校的行政级别。 
    杨东平:当时所有高校都是局级,不管是清华、北大,还是地方的高校。就是为了淡化,淡化是为了取消。可是90年代之后,由于政治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停滞,官本位、行政化的价值回潮,近年来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重新强化高校的行政级别,现在竟然有39所所谓的“副部级大学”!所以在高校管理体系的维度上,现在比80年代大大后退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