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要求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个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参加一次,时间不少于两周。在有关方面精心组织下,这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据了解,不少群众对走过场、做样子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颇有微词:一些服务队或是人未到,电话先到;或是人未下村,先入机关,让有关部门盖章,出具他们搞社会实践活动的证明。看上去挺热闹,实际上工作不扎实,内容虚、实效少,偏离了“三下乡”的本意。 “三下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课”,这种做样子的“三下乡”让他们学到了什么呢?没有深入基层,服务百姓,当然无从谈自身锻炼,相反滋生了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作风。对“受帮助”的农民来说,他们停下手中的农活,甚至搬来大西瓜热情接待,期盼得到帮助,结果却从中得不到多少实惠。 做样子、走形式的“三下乡”产生的原因,一是大学生缺乏经验,二是在短短几天的实践中,让大学生和农民互相了解,互相信任,确有一定难度。笔者认为,要真正让“三下乡”收到实效,大学生首先要端正态度,放下架子,感受农村生活,了解农村现状,制订可行的计划,和农民打成一片。同时,学校组织者也应采取相应措施,建立社会实践评估体系,加强社会实践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 农村非常需要知识,农民非常渴盼人才。大学生只要实实在在面向农村,为农民着想,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提供扎实、有效的服务,一定会大受农民欢迎。 安徽临泉县滑集镇党政办 靳克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