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日,刘女士来到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想在开学前为即将升入初三的儿子采购一些教辅读物。但面对新上架的上百种中考升学指导书籍,刘女士顿时“没了方向”。 如今,有着刘女士同样烦恼的学生和家长不在少数。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规定教辅读物不能进校门,教师也不得向学生推荐。虽然这个“禁令”的出发点无可厚非,但事实上也使得部分确有这方面需求的学生和家长无所适从。有的家长索性大量采购,使学生终日埋头题海。也有的家长被广告误导,买回粗制滥造的教辅书籍,学生更是深受其害。有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职能,维持教辅市场的有序竞争。 市场虽大,质量堪忧 出版市场上,教辅是一块人见人爱的“香饽饽”。有业内人士粗略估算,全国至少有530家出版社涉足教辅读物的编写,市场产值至少有200个亿。单就上海而言,教辅读物也是一个拥有数亿产值的诱人市场,一些从来没有编过教材、教辅的出版单位,也纷纷挤进来分一杯羹,结果导致教辅读物质量鱼龙混杂。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曾花10万元从上海市场购买了1800册教辅读物,组织专人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至少有70%属于粗制滥造,抄袭乃至抄错的现象比比皆是。上海辞书协会最近也对上海教辅市场开展编校质量检查,结果同样不甚理想,合格率仅为30%。 “正规军”不敌“杂牌军”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不良书商通过买卖书号、一号多用、抄袭剽窃、侵权盗版等违规手段,凭借密集高调的宣传攻势快速占领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正是目前教辅市场乱象的真实写照。 三五个人策划,请几个教师当“枪手”,用不了一周,就能编出一套考试同步练习;周五才进行的统考,只需等到下周一,一套“全市各区县统考试卷汇编”已送到学生手中……一些所谓图书工作室的“高效率”,令“老出版们”咋舌。而伴随“高效率”而来的,必定是图书质量低下,错误百出。还有一些不良书商,甚至把教材中所附习题的答案分步解答出来,汇编成册。老师们担心,那些不自觉的学生拿到这样的“教辅书”后,只要照抄照搬就能完成作业。如此“捷径”,对学生的危害可想而知。 让人不解的是,这些不负责任的教辅书市场占有率却相当不俗,有的还在学生中风行一时。上海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朱明钰说,正规出版社一套教辅读物必须经过三道以上审稿程序,每一道习题都要经过演算核对,这样一来,出版周期自然会拉长,出版成本也相对较高。此外,宣传不够,营销手段落后,也是“正规军”不敌“杂牌军”的又一原因。 应鼓励市场有序竞争 记者注意到,教辅市场的乱象目前已引起相关部门关注。上周末,上海市出版工作者协会、上海市书刊发行行业协会和上海辞书协会就联合举办了“教辅读物现状与发展研讨会”,探讨解决之道。 教育界、出版界人士认为,教辅读物质量的高低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学业发展,因此,出版社应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选择优秀教师来参与教辅编写,编辑队伍也应该有出版社的业务尖子担当重任。 而对于教辅市场出现的无序、恶性竞争,有专家呼吁应借鉴国家对教材出版单位实行资质认定的做法,由出版管理部门对教辅读物实行评审制度,对那些靠买卖书号、拼凑内容等手段出版发行教辅读物的单位,应给予警告,乃至取消其出版、发行资格。还有专家建议,今后行业协会可组织教辅读物评选,定期向社会推荐质量过硬的图书,曝光“劣质品”,从而让教辅市场有序竞争。 本报记者 王柏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