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晚报》8月5日报道了重庆市举行的一次少年儿童演讲比赛,不少孩子开口就是华夏腾飞、民族崛起,语言华丽,充满诗意和激情,却让人觉得有点儿假。专家鲁广峰称:“这反映了我们教育的一个误区。” 重庆的这场比赛,应该是当前基础教育的一面镜子。孩子满嘴口号,正是我们教育失误的收获。当成年人的社会充斥着谎言、伪善和欺骗的时候,能指望下一代怎么样呢?更令人心焦的是,“少年老成”在中国居然是一个褒义词。成年人对一个个不像孩子的孩子表示赞赏,竟不觉得这是莫大的扭曲。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了被灌输某种理论和单一的价值观念,社会也一次次展示虚伪者得利、坦荡者出局的残酷现实。孩子们从开始写作文起,就被各种范文和空话、套话限住了大脑和手脚,“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空泛抒情和胡编乱造的煽情情节能够获得高分,而不符合所谓“主流价值”的文字和想法则虽不致被视为异端,但绝对与赞美和高分无缘。 除了写作上需要符合老师和社会的价值体系,孩子们在阅读理解上也没有自主权,更无从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一切要以似是而非又不能越雷池半步的标准答案为准,否则,哼哼!分数就是硬道理!“北大怪才”余杰曾做过根据自己文章改编的阅读题,结果对照标准答案居然不及格。他很纳闷:难道别人比自己更清楚自己到底想说什么吗? 鲁迅“救救孩子”的呼号言犹在耳,“公民社会”的诉求声浪日高,对公平、公正、宽容、自由的追求从知识界向社会各阶层发散。可是,孩子鲜花般的脸蛋上居然不知羞耻地挂着虚伪的笑容,他们人前人后说着言不由衷的大话,作为成年人,是不是该无地自容? 一个从来不被接受和允许异见的孩子,长大后能学会尊重不同声音,尊重价值的多元化吗? 语言和文字成了讨好功利教条的工具,成为统一思想的雕虫小技,成了一堆堆砌起来的苍白符号。如果孩子们对生机勃勃的现实世界失去探究的兴趣,对个人观点的表达丧失了内在要求,对质疑和责问充满恐惧,虽不能武断地说他们必将成为一个人格分裂的人、热衷阴谋和伪善的人,但针对教育这立国之本,我会毫不犹豫地问一句:你确定是在培养人才吗?□ 凝眸(武汉 职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