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逢高考、中考录取时间,招生工作引来许多关注,当然,也有许多看起来不那么美妙的事情。比如河南省遂平县一所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职工们就没过好这个暑假,校方给包括保安在内的所有教职工都下发了招生指标,要求“每人招6个学生”,每少招一个就要罚款;如果一个也招不到,还要停岗。以至于有老师半夜里睡梦醒来,披上衣服就喊着要去招生。这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为了招到学生,让学校可以发展或者维持下去,许多教职员工有过招生的惨淡经历,当然,这主要是指生源一般或者不太好的学校,因为这类学校往往不具备吸引力。 有招生累得做梦也担忧的学校,也有招生火热以至于应接无暇的学校,后者一般属于那些名校。名校也分等级,以高校而论,北大、清华这样的属于第一梯队;然后是属于第一批211工程重点大学的第二梯队;还有各批次的重点大学队伍以及二类本科、三类本科、独立学院等等不一而足。对于一个学校的招生工作来说,总是希望生源稳定,因为好的生源不但可以给学校带来荣誉,更能带来许多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好处。譬如教育部和省财政、市财政的拨款,譬如各种共建项目,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每年高考结束以后,招生大战随即全面展开的重要原因。越是同质学校较多的领域,竞争就越激烈,所以一些招生工作人员往往会对考生发放一些推荐表,许下一些优惠,以让考生报考本校。 最近发生在顺德一中的华中科技大学“招生门”就特别热闹,起因是顺德一中有17名考生超过了华中科大招生工作人员所许诺的保证录取的分数线,却最终没有被录取,但华中科大招生机构并不承认有过此类许诺。事情愈演愈烈,“招生门”也就出现了。其实,“招生门”并非某一所大学的专利,早在2004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上演过,还被央视《焦点访谈》抓了一个现行,当时是一个招生人员手握录取通知书索贿10万元,一时舆论大哗,连校长也出面公开道歉。应当说,“招生门”是个连环套,一下子就套住了好几方,最后是学校和考生双输。 只要有空间,潜规则就会止不住生长。当前中国的招生制度可谓“计划”与“市场”并存:有的是定有国家、地方指标计划,对于名校来说,可控的那一点点计划就是可用之权,而对计划堪忧的学校来说,就得想方设法完成计划,计划完成得好,专科才能变本科,本科才能上批次;有的是没有什么计划,或者是在国家计划外运行,爹不管、娘不疼,也就自己奔波找学生了,这就是出身不同的好命与苦命。“招生门”在这种不规则的空间中,不在此地上演,也会在彼地上演,只看旁人知道与否罢了。 (迅之)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