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在会议上提出,要主动弱化大学管理行政化倾向,强化大学管理规律化意识,积极推行校长、副校长公选竞聘、教职工全员聘用和收入绩效分配。他透露,近期,云南省10所专科学校的18位书记、校长将进行公选竞聘。(7月17日《春城晚报》) 了解中国高校管理体制者,都知道我们的大学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有人甚至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的大学实际上就是官场。在行政化的管理之下,办学与科研效率低下,大学精神被窒息,学者们为了获得资源,争相向权力献媚……罗崇敏对大学的问题,毫无疑问是相当清楚的,他提出的改进方向也是对的。 然而,推行校长、副校长公选竞聘,是否就能像罗崇敏所想象的,弱化大学管理行政化倾向呢?笔者以为不容过分乐观。因为我们的公办高校,都是隶属于政府的。选择部分高校作试点,公选竞聘校领导,并没改变它们与政府的关系。公选竞聘上来的校长,仍然要向官员汇报工作,办学自主权仍未解决。大学没有办学自主权,如何能根本摆脱行政之手? 弱化中国大学管理行政化倾向,除了要让它们充分享有办学自主权,还要建立新的内部治理结构。多数世界知名大学,都以教授评议会或类似机构作为最高学术管理机构,教授对学校如何办学,有相当大的自主权。我们的大学搞全员聘用,在很多地方已经有实施。可是多数高校的教师,并没成为学校的主人,而只是校领导的打工仔。 在现有体制下,即使是胸怀教育理想者,想在竞聘成为大学领导后,靠一己之力扭转沉疴,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著名画家陈丹青,被引进到清华大学工作五年,因为始终不能适应行政化管理体制,最后主动选择了离开。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他到清华不是只当特聘教授,而是参加公选被聘为美院院长,他所在的学院是否就能脱胎换骨呢?恐怕陈丹青本人也未必有自信。在强大的体制惯性中,个人实在太势单力薄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