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熊丙奇 《京华时报》7月8日以《清华大学有意降60分调档录取90后美少女作家》为题,报道了7岁开始写作、现已出版9部作品的蒋方舟,将被清华大学自主招生录取的消息,旋即引来争议。有人认为清华大学这么做是爱惜专才之举,值得肯定;也有人认为,如此“破格”录取,有违教育公平。蒋方舟随后在自己的博客中澄清,目前他没有被任何一所大学录取。 其实,即便清华大学最终录取蒋方舟,也属于清华自主招生的范畴。蒋方舟于今年1月参加了清华的自主招生考试,获得降60分调档的录取优惠,根据规定,她参加了高考,总分为561分,高出湖北文科一批线29分,完全可以被录取。因此,清华大学录取蒋方舟,属于正常录取。以前,录取要看分数这个“格”,现在自主招生已经打破分数的“格”,所以在自主招生框架内招收学生,就不再是破格了。 但是,仔细分析网友对此的争议,却不由得对自主招生实施多年的效果,感到担忧。其一,以上争议表明,自主招生试行6年来,并没有深入人心。2003年起,教育部决定在22所高校中试行自主招生,其目的是落实《高等教育法》所规定的高校招生自主权,让大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培养要求的学生,给一些偏差、怪才、专才(占学校招生计划的5%)提供升入大学读书的机会。到目前为止,拥有自主招生权的高校已经达到68所。不少网友还把蒋方舟被清华大学录取,视为“破格”录取,显然并不了解自主招生的规则。 其二,高校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并没有确立。早在2003年22所高校试点自主招生时,就有不少人士认为,不把高考分数作为唯一依据的自主招生,破坏了“分数公平”,给一些有权有势者的子女进入名牌大学创造了机会。在过去6年中,面对这种质疑,自主招生的高校通过公开招生规则、公示招生名单等方式,力图做到招生公开、透明,但由于高校行政化问题比较严重,人们依旧担忧权力和金钱,可以与学校自主招生权进行交易,由此潜规则当道,教育腐败盛行。 很显然,要让自主招生深入人心,要让高校确立其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关键在于高校,能建立起除分数之外,客观、公正评价学生能力与素质的体系,并公平、公开地执行这一体系,让社会认识到,多元录取规则相对于分数录取规则的优越性。另外,整个社会也必须改变用分数来评价人才的传统观念,要意识到,卷面分数无法全面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更无法体现一个人的个性与特长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