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使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必须在高考录取中,实施多元标准 早报评论专栏作者 熊丙奇 “请你运用中国元素,设计奥运会的开幕式、文艺汇演或点火仪式……”,“豆芽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F1赛车尾翼的作用是什么?”“中国的股票是哪一年出现的?”这是今年上海高考综合卷的部分考题,多数考生表示这些试题很有趣。(6月9日《东方早报》) 我听到这些题目,立即想到从2006年开始在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两校的自主招生面试。这两校的自主招生面试题目,很多并不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社会、来自生活,考察学生对社会与生活的关注,还有些题目,则根本没有标准答案,考察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出现在今年高考试卷中的这些题目,可谓与自主招生的面试题目异曲同工。 谁都明白出开放性、没有标准答案的试题,可以更好地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有效避免考生为准备考试而进行的大量死记硬背复习工作,但是,自从推行标准化考试以来,在高考试卷中,开放性、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所占比例越来越少,甚至接近于无,居多的是考查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有标准答案的标准化题目。记得十几年前,大家曾经围绕标准化试题进行过广泛讨论,其中一个例子是,对于“雪化了,变成什么”这个问题,有学生回答出“春天”这个有想像力和创意的答案,却被判为错,大家由此认为标准化试题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但是多年过去,知识点化、标准化的题目还是盛行。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出题者习惯了出重在考察知识点的题目,而且,在他们看来,越偏、越难、越怪,把考生“考倒”、“考糊”,越体现出题者的水平;二是出于阅卷的方便与公正。开放性题目的评判,对评卷者会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且,为避免评卷者个人喜好对考生评分的影响,考试组织者必须拉长评卷周期,甚至要求多人对同一张试卷进行评阅。 出于以上原因,我们看到,多年来虽然改革考试内容的呼吁一直不断,但在实施具体的高考内容改革时,尤其在增加开放性题目上,考试组织者还是十分谨慎。上海高考综合卷中能出现开放性题目,一方面得益于上海高考改革的总体发展趋势影响,另一方面,也与综合卷分数按照20%计算进高考总分(满分30分)有关。 必须看到,目前的高考集中录取,毫无疑问,追求卷面分数的高低,是中学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这种背景下,要在高考试卷中增加考察能力的开放性题目,必须解决开放性题目的评价问题,如果把对开放性题目的评价也纳入知识点的范畴,这不但不能引导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还有可能进一步加大学生的负担。 因此,对于高考卷中注重能力考察的题目出现,我认为,在目前录取方式下,对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有一定的影响,会促使学生多接触、了解社会,但导向作用还十分有限。要使整个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真正转变为素质教育,必须在高考录取中,打破分数一元标准,实施多元标准——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平时成绩、社会服务表现、大学面试评价,等等。这种多元标准,既有对学生知识掌握、学习能力的考察,也包含对学生动态、持续、全面的评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