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之弊中,“考前劝退”无疑是极其令人愤慨的。日前,作为河北省示范性高中的石家庄市第22中学,有20余名初三毕业生在老师“劝说”下,或退学在家,或转至其他学校,剩下在劝退之列却坚持不走的学生每天都要遭遇老师的“冷脸”。而校方对此的态度是,第一,这是老皇历;第二,不接受采访。 不错,劝退的确是老皇历,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在中高考这样对一个少年的人生道路具有关键意义的考试之前,老师、学校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剥夺了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在本校参加考试的权利。本以为这种丑陋的行径,在提倡素质教育多年后的今天,在《义务教育法》实施多年后的今天,应该销声匿迹了。在一个省会城市的所谓示范性学校被揭出此等劣行之后,校方对自己这种置学生前途命运不顾,只关心升学率、名气的做法,甚至连态度上的羞愧和抱歉也不曾有。 且不说此举涉嫌违法,毕竟我们不愿意看到,师生关系、学校责任动辄闹到动用法律来调整。劝退,就是老师亲手扼杀自己学生对未来的希望。对听话走人的学生,学校诱以颁发本校毕业证的小利;对不听话的,就由老师天天施压。初中三年,朝夕相处,是什么让老师们在关键时刻如此冷心冷面? 其实这些都与学校教师的收入紧密挂钩。学校、老师、家长甚至学生都清楚,是学校利益和教师个人利益的双重作用,使成绩较差的学生止步于考场之外。一项明显违背情理,涉嫌违反法律的做法,十几二十年阴魂不散。有多少十五六岁的初中毕业生就在“劝退”后,因为学校老师对自己的否定和放弃,开始自我放逐,自暴自弃? 石家庄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据说是“使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和谐统一,让人人都得到发展”。想起那些还没有尝试,就被彻底否定剥夺了考试权利的学生,读着这冠冕堂皇的话,真是齿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