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欣赏和接受的角度而言,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力的,并非只有“京剧”一种,应扩大范围,不必唯“京”是取。其次,不要把戏剧教育再度变为应试教育。第三,要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师资的培养是基础,只有健全了师资体系,理论的完善、课程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在人才培养上,当务之急,可以考虑选送中小学相关老师到戏剧院校接受专业培训;第二步,可以考虑在戏剧院校或师范类院校开办专门的戏剧教育专业,培养专门人才 ●适合我国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必须尽早进行。在戏剧教育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绝大部分案例在我国面临“水土不服”的风险,我们必须开发适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也必须制订出一套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这一段时间,关于“京剧进课堂”话题的讨论越来越热烈起来,综合各方意见,许多人对教育部“京剧进课堂”的作为表示赞赏,反对的是几个“样板戏”入选课本(虽然教育部一再声称并非只有“样板戏”,但在其公布的教学曲目上,“样板戏”占了重头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作为一名戏剧教育工作者,我理解教育部坚持“京剧进课堂”的始衷和苦心应是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延续。面对日剧、韩剧、美国“大片”的大肆“围剿”,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已不仅仅只是文化的香火承继,可能还会涉及文化安全、国家安全这样的大问题了。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无论是欧美还是我国的香港、台湾,早就把戏剧课程纳入到中小学的正式教学体系之中,并用法律予以保护。所以,教育部此举是得人心、有识见的。但是,我们同时要看到,欧美以及港台的戏剧课程,又非仅仅是我们理解的“以戏剧为目的”的纯粹艺术欣赏或艺术表演,它更重要的是把“戏剧”作为一种手段,根据“从做中学”的教育学原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实现个人生活经验的统整和社会经验的统整,促进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全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戏剧教育课程其实和我国一直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关的。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对于“京剧进课堂”,我有如下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一是应扩大范围,不必唯“京”是取。从艺术欣赏和接受的角度而言,能引起学生兴趣和培养学生艺术感知力的,并非只有“京剧”一种,它还应包括外国经典的名剧,特别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戏剧,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还应包括经典的中外儿童剧,如俄罗斯的《十二个月》;还应包括当代经典戏剧,如老舍的《茶馆》;即便是从保护传统文化来说,应该受保护、对学生有亲和力的,也并非只有“京剧”,还有大量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地方戏曲。其中也不乏有益儿童身心成长的剧目,如黄梅戏《小放牛》等。与充斥在不少京剧作品中的“忠孝节义”、“因果报应”相比,它们显得更轻盈,更赏心悦目。因此,我以为,与其“京剧进课堂”,还不如理直气壮地来一个“戏剧进课堂”,这可能更符合艺术教育的规律,同时也更具有教育实效。 二是不要把戏剧教育再度变为应试教育。“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其效果却仍令人存疑。最大症结,或许是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学校向来擅长用考试来衡量一切。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美术课就成了考画一幅画,音乐课就要考唱一支歌,其中蕴含的艺术对身心的陶冶也就被弃之了一旁。在“京剧进课堂”的相关规划中,是否也有把“素质教育”变为“应试教育”之嫌?首先,被纳入了“音乐课”。其实属于“戏剧”的“京剧”与“音乐”并不是一个门类,它是戏剧之一种,要将表演、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综合在一起。它感染人的并非只有声腔,剧情和表演是它十分重要的内容与手段。将“京剧”纳入音乐课中,势必会割裂“剧”的整体美感。其次,在考查上,要求学生会唱一两首曲目。这似乎又有些急功近利了。须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若是把有趣好玩的戏剧教育落实为苦练“样板戏”,一天三遍吟唱“样板戏”,名义上是素质教育,其实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弄不好还会引起有些孩子的厌恶、反感,从此见“戏”而退、遇“剧”则逃也未可知,而这样的结果当然是害了孩子,也害了京剧。 三是要尽快完善相关配套措施。这包括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专门的师资培养体系与专门的课程体系,亟早把包括京剧在内的戏剧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并立法加以规范等内容。 在这一切中,师资的培养是基础,只有健全了师资体系,理论的完善、课程方案的设计才有可能。在人才培养上,作为第一步,当务之急,可以考虑选送中小学相关老师到戏剧院校接受专业培训;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二步,可以考虑在戏剧院校或师范类院校开办专门的戏剧教育专业,为各级各类学校的戏剧教育培养专门的师资人才。 然而人才的培养又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与资助。上海戏剧学院的艺术教育(戏剧编导)专业,是国内同类院校中最早开办的培养戏剧教育师资的专业。目前将要培养出第一批毕业生,第二批学生的招收也已结束。令我们困惑且焦急的是:虽然全国各地已经陆续有一些戏剧教育的专业机构出现,一些专门的儿童剧团也早已开始这方面的尝试(该专业在国外的发展如火如荼,我国教育部门在相关文件中也提到了戏剧教育进课堂),但迄今还未有一项可行的、真正有助于戏剧教育的、具有指导性的方案出台。政策的制订严重落后于实际需求,给我们的人才培养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 适合我国的课程体系的设置也必须尽早进行。在戏剧教育上,发达国家和地区虽已有许多成功案例,但要看到,由于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上的差异,绝大部分案例在我国面临“水土不服”的风险,我们必须开发适合我国文化背景和儿童身心发展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也必须制订出一套新的学生评价体系。 (陆军 作者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主任、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