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中职扩招不是"添双筷子"那么简单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瞭望 佚名 参加讨论

    被民间誉为"普惠制"的国家资助中职新政策,以空前的广覆盖和大力度,吸引了大批初中毕业生就读,而且唤回不少已在社会上打工多年的年轻人。由于持续性扩招,2007年全国中职学校首次招进800万人,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万人,与普通高中规模基本持平。一个"高中阶段两类教育协调发展、规模大体相当"的良好局面再次出现。
    此前,中职教育的大发展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与普高教育在校生规模相比一度为6:4。在北京,1998年这个比例曾达到过6.5:3.5。可是,1999年开始大学连年扩招,拉动了普高教育的发展,致使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规模之比一路走低,从5:5跌至4:6。北京和上海的中职学校也分别从四五百所锐减到170多所和130多所。中职教育规模近10年间的起伏跌宕,除了受拉动的普高教育发展的强大外力影响外,还有一个整体培养能力不断减弱的内在隐忧。 
    这个隐忧比较公认的缘由之一,来自十多年前那次高校的全面调整,许多久负盛名的优质中职学校被并入高等院校。从此,中职教育不得不在资源不足和发展失衡的困境里跋涉。本来在结构、质量、特色、效益等方面就存在不少问题,一旦持续扩招,势必出现生均资源占有量的直线下降:2006年比2005年,全国中职学校的校舍建筑面积、仪器设备值、拥有图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生均教育资源全面走低。 
    衡量中职教育质量的标准是就业,然而即使在中职教育较为发达的江苏省,中职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并不乐观:2007年有3.8万毕业生领取了就业服务联系卡,其中近八成出自中专、职高和技校。 
    如今,国家对中职学生的资助(提供助学金和减免学费),解决的只是"上得起学"的问题,与中职教育自身培养能力的提升不是正比关系。人们在陈述中职教育扩招的理由时,除了旺盛的经济需求这一条,是否依然没有考虑它具有怎样的培养能力,或者说拥有多大的容纳能力呢?当前少数招生屡屡爆满、教育质量过硬的中职学校,几乎没有不在校外租房住的学生。这个情况警示人们,一下子接收了中职教育那巨大的增量部分,至少不会像一家人吃饭时来了个客人,就招呼"再加双筷子"那么简单。 
    按照国际惯例,中职教育所需经费投入应高于普高教育,我国的中职教育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却不与此惯例接轨。比如早在2002年初,国务院对城市教育费附加安排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就作了强调性规定,结果当年这笔"附加"用于职业教育的比例反而下降了1%。连年的投入不足,使中职教育生均经费仅为普高教育的60%。尽管中央财政在"十五"期间曾加大投入建设起一批中职教育的实训基地,但这类"扶优"形式,并没有从整体上带动中职教育培养能力的提升。 
    无论以"公平"为政策导向,还是以"质量"为改革重点,中职教育在扩招后的保质都离不开政府的责任。在公共财政的投入和分配方面,对面向社会困难群体的中职教育,政府需要以更加合理的财政支持模式,履行好自身的公共责任。 
    今天的中职已成了没有门槛的教育,从理论上说,中考零分的学生都可以进入,要让他们获得学做高素质劳动者的信心和技能,其教育难度可想而知。 
    中职学生普遍有一个经济贫困的家庭,他们大都把接受良好的中职教育作为学到谋生技能、改变贫困命运的起点。中职教育也往往因此被赋予了"开发式扶贫"的重任。人们期望那些只关注招生规模、不注重培养、连正常的教学秩序都难以保证的中职学校越来越少。(周大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