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高校招生宣传季节又来到了。4月19日,上海交大、华东师大、华东理工、东华大学等高校校园开放日暨招生咨询会同时举行,北大、清华、香港大学、澳门大学等全国知名高校都在交大同时摆出展台,宣传2008年的最新招生计划。京沪港澳名校推出加分、扩招、奖学金等各类优惠措施,在上海展开生源争夺战。(4月20日《东方早报》) 毫无疑问,高校间展开生源争夺,这是高校竞争意识的表现。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也十分乐于看到这种情况,无论是加分、扩招、奖学金优惠,都使他们在选择学校时有了更大的空间。 而分析各家高校的生源争夺策略,却有诸多不同。对于北大、清华来说,在上海地区招生,每年放在“零志愿”,先于提前批、第一批高校录取,因此本身就在内地高校集中招生中占有优势。由于这一优势,北大、清华在上海招生的学生,分数往往高出其他高校不少,面对这一好生源势头,这两所学校多年来一直在上海增投招生名额。对此,学生欢迎、家长欢迎,但其他高校并不一定乐意。从某种程度上说,北大、清华在上海地区的招生竞争优势,除了其本身在国内的办学地位与声誉外,更是沾了“零志愿”的光。在内地其他地方,此两所学校大多放在第一批,就无法获得在上海这么好的生源,在有些实行传统等第志愿填报的地方,录取分数线有时甚至在一本线边缘。 上海本地的高校,在集中录取中,采取的方式大多是加分优惠方式,即对选报自己学校的优秀考生,承诺在投挡进该校后加分排序录取,以便考生在专业志愿选择上具有优势,这可以吸引一些考生报考。在吸引优秀生源报考时,内地高校大多不采用奖学金的方式,因为这种奖学金对于尚没有把握考进该校的学生来说,还不到考虑的时候。 相对来说,香港地区的高校,则更多利用包括奖学金在内的教育服务来吸引考生。香港地区的高校,除了安排在提前批招生的中文大学、城市大学之外,其他学校属于自主招生,考生在拿到这些自主招生高校的录取通知书之后,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情况,作出取舍。如果条件符合自己的需要,可以确认去香港地区的大学读书,反之则可以放弃香港地区的高校,再进入内地集中录取程序。也就是说,奖学金是考生可以用来作出选择的重要依据。由此可见,在集中录取制度中,高校能够用以吸引生源的方式,主要集中于录取时间和录取政策。录取时间(录取批次)越靠前,获得优质生源的可能越大,因为考生填报了这些学校而没有考进这些学校,还可以有以后被其他学校录取的机会,因此考生会更乐于填报;学校提供的录取加分政策越优惠,在把分数作为重要录取依据的集中录取政策中,显然越是对考生报考具有导向作用。 但是,无论是录取时间(批次)提前,还是提供录取优惠政策,在当前都面临公平的质疑。录取批次的划分使高校之间面临不平等生源竞争,越是录取批次靠后的学校,越难录取到好学生,高职高专在各地均放在最后一批,就被认为是招生歧视;近年来,不少高校在高考生源争夺中,努力争取录取时间(批次)提前,就是出于这种录取规则考虑。至于学校提供的加分录取优惠政策,从积极角度说,是为了体现高校的招生自主权,而从消极角度说,则成为考生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部分学校滋生招生腐败的土壤。为公平起见,近年来,有的高校甚至已经在舆论的呼吁中,取消了学校加分优惠。 只有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才能把高校的生源竞争,从录取时间、录取优惠政策的比拼,转为教育服务、教育质量的竞争。谁提供的教育服务优、教育质量高,谁就会获得考生的青睐,这样的竞争,能促使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提高办学质量。 从这个角度看,国内高考录取制度应该为高校进行以自主招生为导向的生源竞争创造条件。否则,按目前学校的“地位”、“层次”划分录取批次、安排不同时间录取,用录取加分来吸引考生,无法对学校的教育服务、教育质量构成压力。这会使内地高校在内地招生时,依旧具有优势,并受这种优势的迷惑而不思进取。一个直接的后果便是,内地高校在面对境外高校的自主招生竞争时,失去竞争力、处于劣势。从长远看,这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形成国际竞争力。(熊丙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