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应届生有“原罪”?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京报网-北京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因为是“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身份,所以就丧失了报考上海市级机关公务员的资格。虽然上海市人事局表态说,未获悉此消息。但这还是让本就不甚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添了几分惨淡。
    无独有偶,经纬创投中国基金管理合伙人、联席创始人张颖表示,不看好大学生创业。他认为中国的大学生不具备条件,高等教育也没帮助大学生去创业。《法制日报》也报道说,曾经热门的法学专业,如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仅为83%,低于平均水平,进入司法机关就是奢望。
    据称,此前那些“从家门到校门、又直接进入机关门的公务员”给上海市级单位留下的印象是,“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缺乏对群众疾苦的了解,也不具有应对复杂局面的实践经验,极易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一旦走上领导岗位,很难做到关注民生、贴近实际”。从公务员立场看,的确需要他们有基层经验,了解民间疾苦,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仅有学历、会考试的公务员确实不称职。这种务实的态度,在仍旧以学历为导向的当下,并不为过。但是,供求其间的矛盾不能简单地推给应届生。
    就业难是多年化解不开的困局,“应届生”似乎有“原罪”。“素质不高,不适应社会”之类的论断在成为其注脚的同时,也为学校和教育体制的弊端提供了盾牌。相较于对学生的未来负责,某些高校的校长们更热衷于全体出动去迎接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秘书,以示对评估的态度。
    面对这种积弊,痛斥和年轻秘书合影的校长们意义不大,高等教育的改革更非指日可待。一届又一届的应届生等不起也耽误不起。既然还要评估下去,社会需求和教育体制的矛盾还要存在下去,那么除了批评敦促似乎也只有局部“改良”一途。高校是不是可以在评级、创收之余,为在校生请来政府相关机构做做培训,或者投资人讲讲创业真正的含义。诸如此类的未雨绸缪,总比把学生推给社会退回家长更对得起“教育”二字吧?(张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