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人民日报》报道说,余秋雨、阎崇年、曹文轩等学者或因为口误,或因为观点不被认同,遭到了一些网友的质疑和谩骂。余秋雨被认为“文史基础实在是一塌糊涂”;曹文轩被认为“自比金庸、柳永不知羞”;一些网站不得不关闭“阎崇年贴吧”,删除恶意攻击、诬蔑的信息。 学术观点见仁见智,不过,余秋雨先生在此处还是比较冤枉的,他不过是在央视青歌赛上偶然疏忽,把春秋时期的孔子说成了战国时期的而已。在我看来,余先生的文史功夫在国内完全可以跻身一流的行列,他的弱点只是在于错了不愿承认,百般狡辩让人不能接受。比如他把“致仕”理解成走向仕途,实际上正好相反,是退出官场、回家赋闲的意思。他则百般解释,说他知道那个用法,但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就是很不理智的态度,“教授的教授”陈寅恪先生,其学术论文也每每能被人挑出史事中的硬伤。余先生不知道能不能明白,他越是这样死不认错的态度,人们对他就越是吹毛求疵。青歌赛上的口误,正是一个活生生的新注脚。 即便余秋雨们出现了这样那样的失误,批评的人们也不至于谩骂。正常的善意批评与肆无忌惮的恶意谩骂,中间隔着鸿沟一道,有着原则分野。从大处说,我们好歹也是个礼仪之邦,怎么动辄就表现得这么毫无修养和教养?可惜当下的中国,似乎正有利用网络极尽谩骂之能事的趋势。张五常先生日前发表博文,称网络上谩骂多得离奇,使他担心中国青年的求学问题。对陕西的“华南虎”打假,本来是一件好事情,然而领头的首席研究员———还是中科院的呢,却常常出言不逊,连“打虎”阵营里的许多人都表示羞于与之为伍。不久前,一场正常的学术之争更沦为泼妇式谩骂,骂人的教授———还是师范大学的呢,不仅对批评者进行了恶毒的人身攻击,甚至还居然声称自己要当一当畜生。所以,北大拟在今年年内出台新的师德条例和学生守则,将“网上不骂人”明确写入校规,虽然有人嘲笑,有人轻蔑,但在谩骂成风、斯文扫地的背景之下,我以为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表明了学校的立场。时至今日,中科院对类似问题的立场是什么,我就不大清楚。 谩骂不可取,但批评不可无。中国的学者形象,已经到了需要重塑的地步。新近又有明星学者纪连海在上海一家电视台的讲座中居然考证出:神话传说中的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不是为公,而是因为他有了婚外情;他编造了“巫山神女”瑶姬帮助他治水的故事,是为了蒙骗他的妻子女娇……对于这一类的学者,骂他亵渎祖先,骂他意淫,都不如四川社科院禹羌文化研究所所长谢兴鹏“打在七寸上”。谢先生专门撰文就纪连海在节目中讲的大禹出生地、大禹如何出生、婚外情、三过家门而不入等四个问题提出质疑,并拿出充分资料证明。而且,我觉得有位网友的建议很好:“大禹婚外情”应当催生出讲坛监审机制,避免解读历史时过度娱乐化,甚至低俗化倾向。如果由得明星学者们信口开河,祖先以及历史重要人物恐怕要被他们“翻新”个遍,糟蹋个遍,轮到谁,只是时间问题。 余秋雨先生的一时口误,决不“足以说明”他的“文史基础实在是一塌糊涂”。但是类似纪连海先生的考证,倒足以说明一些问题。他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为了哗众取宠,甚至为了恶意炒作,那些时常语出惊人的学者,目的是要让人以为他有什么了不得的发现;然而定睛一看,惊人的除了他的胆大妄为,实在别无其他。 (潮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