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通过公开招聘考试为公务员队伍充实力量,而不少岗位都把应届毕业作为报考条件,在这个背景下,“原上海政协主席建议机关不应大量招收应届毕业生”(《城市晚报》3月13日)的新闻,或许会引起不少大学生的恐慌。 由“家门”、“校门”直通“机关大门”, 是不少新公务员的成长路线图,这样的干部也有一个略带戏谑的称呼——“三门干部”。他们不缺知识,缺的是实践和智慧。某些年轻公务员由于普遍缺乏基层工作经验,不知道怎么办好事情,有“脱离国情,脱离基层”的现象。而且容易患上“机关病”,具体症状为:怕苦怕累,好高骛远,不愿意做具体工作,遇到棘手问题就“没招”,使机关滋生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现象更加严重。 在机关安逸惯了,养成了衙门作风,在工作中自然只有拿气给人受的份。“广东官员批部委办事难,工作人员竟称给凳子坐已经很不错了”(《新快报》3月13日)即是一例。 对于在这么优渥的环境下滋生的“牛气”,不妨引一句牛顿的话来“以牛制牛”:“每个人总是乐意安于现状,除非有一股外来的强烈力量逼迫,否则一成不变的生活就将永远持续……”而在原上海政协主席看来,这股外来强力,就是不让应届生搭“机关直通车”:建议招录国家公务员应增加一项“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大学生至少应该在企业工作两三年时间,才可以报考国家公务员。” 无疑,这个建议旨在改变“三门干部”工作能力较低,行政水平不高的现象,进而防止“机关病”。但是,具体操作上的细节还要斟酌,譬如说同时应该放宽报考者年龄等条件的限制。而且什么问题都不能一概而论搞一刀切,公务员里也有最基层的工作,比如说机要文书等,没有必要一定从企业人员里招聘,公务员队伍里的不少人恐怕也不需要懂什么企业破产、改制等问题。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据笔者翻查,早在2005年,为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中央就已经推出新政策,其中一项正与公务员考录相关。在此不避繁冗,转引如下:这项政策规定,从2006年开始,省级以上党政机关考录公务员,考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的比例不得低于1/3,以后逐年提高。同时,要求有计划地安排招录到省级以上党政机关、没有基层工作经历的高校毕业生,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一两年。 显而易见,这些在考录、选拔环节上所增设的条件已经包括了前述建议的部分内容,那么,这项政策的执行效果究竟如何?只有弄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谈得上拓宽涵盖范围的问题。 大而化之,“三门干部”的出现,也反映了大学教育的低劣化和脱离社会实际。加之大学迅速扩张扩容,大学毕业生的供给大量增加,品质却急剧下滑,失业率高涨也当然就在情理之中。更糟糕的是,没有多少专业知识的大学生们却被灌进了足够的虚荣,再结合我们这个社会历久弥坚的官本位劣根、寄生虫爱好,对职业的贵贱尊卑反而分外敏感,于是大家一窝蜂往考公务员的独木桥上涌。 要提高公务员的素质,仅仅着眼于让他们通过之前在基层政府或者企业的工作经历,来获得实践工作经验、了解基层情况,显然是不够的。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者”,只是把原本由国家付出学习培训成本埋单的大学教育低劣化问题,部分转移到企业那里了。就业已经这么难,这原上海政协主席开出的药方,又封闭了一条就业通道,更显强势的招聘单位恐怕会想出更多提高门槛恶心大学生的怪招。 其实,应届毕业生通过考试进入公务员队伍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怎么使用。当务之急是建立与“凡进必考”相配套的“凡进必下基层”制度。而从考录的环节保证“原料”符合具备基层经验的要求,只是解决了“形而上学”的问题。健全考核激励机制,保证内部流动的效率与合理性,才能解决后续的“关系学”问题。 同时还应该改进选拔中的临时过渡方式(如挂职锻炼干部、西部志愿者和选调生等),早有专家指出,以上几种方式在实践中出现不少 “临时”观念和“镀金”方式的弊病,且如同进了“保险箱”,一旦被选中,就解决了“铁饭碗”,不能真正达到锻炼人的目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