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大学应届毕业生都选择考公务员,但昨天在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原上海市政协主席蒋以任提出:“大学生至少应该在企业工作两三年时间,才可以报考国家公务员,这样才能让他更了解基层情况。” (《城市晚报》3月13日) 蒋委员的想法是好的,建议也有一定的意义,但笔者以为,这样的做法是治标不治本。大学生就业往往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有工作经验,而大学生刚刚毕业,何来经验?如果连报考公务员也要求三年工作经验,实际上是让大学生就业变得难上加难。 公务员不了解基层情况,这确实是一个问题,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有一个长效机制,促使公务员在工作中,能够经常接触基层。时代在不断发展,基层的情况也是在不断变化,如果没有这样的机制,即使大学生有了三年企业工作经验,这基层经验就能享用一辈子吗?按蒋委员的设想,大学生在企业工作了三年,然后考公务员,确实有了经验,但再过五年,那基层经验还管用吗?不也是在和基层脱钩吗?某些公务员,级别越高,越脱离现实,越脱离群众,原因不在于他们当初没有基层经验,而在于在他的公务员工作并没有提供这样一个下基层的平台。 因此,我们应该从制度建设入手,应该每年都将一部分公务员下到基层锻炼。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一种公务员和百姓的沟通平台,现在很多公务员不了解基层情况,不了解百姓疾苦,但却浑然不觉,就是因为缺乏这样的沟通平台,老百姓是抱怨,或是建议,都难以传达到那些公务员的耳中,公务员如果不知道在哪些方面对基层不了解,那么下基层锻炼也就毫无针对性。 其次,应该有一种公务员对基层是否了解的考核机制,我们的公务员的考核机制很多,但考核对基层了解情况的,却并不多,在一个机关里,谁了解基层,谁不了解基层,大家并不清楚,这就是因为缺乏这种考核机制,笔者以为,不妨让基层百姓出考题,以基层百姓对公务员的评价为标准,来制定这种考核机制。 最后,下基层一定要是去基层工作,而不是去基层“指导工作”,我们有些下基层的公务员,把下基层当成了度假,或仅仅在基层报个到,挂个名,下基层之后照样不了解基层情况,反而增加了基层的负担,影响了基层的工作,成了一种形式主义,因此,对下基层的公务员,同样要定期考察,不能放手不管。 总之,公务员不了解基层情况是多方面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还是应该放在制度建设方面,而不能将板子一味地打在大学生没工作经验上,实际上,如果有一个公务员和基层沟通的良好平台,这个平台能促使人不得不了解基层,即便毫无经验的大学生当公务员,经过锤炼,也是能了解基层的。实际上,我们更需要的是这种制度化的熔炉。(但纯)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