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招收高价生来还大学债务,那么以后债务还清了还招不招? 全国高校负债高达2000多亿元,这已经不是秘密。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却是众说纷纭。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大学党委书记顾海良教授在两会期间提了个提议,应该向国外大学学习,允许大学招收部分高价生以解决大学债务。 和其他的“提高学费论”相比,顾教授的想法显然更具说服力和可操作性。他的意思并非全面提高学费,而是针对那些高考未被录取又有心、有能力上大学的群体。这样做,既满足了一部分人上大学的愿望,又可以缓解高校债务危机。有需求、有供应,可谓两全其美。 这个办法还可能打破一直以来“以分数论英雄”的高考神话,进而破除社会上的文凭迷信风气。因为这样的话,读书好的学生通过高考平等竞争,而学习差一些的则采取“阳光下的交易”光明正大进入高校。明码标价总比暗箱操作、托人情、送红包好吧。况且不开这么一个口子,高校总有办法从那些正式招收进来的学生身上捞钱。 因是之故,我简直要举双手赞成顾教授的提议。只不过,由于顾教授建言目的仅在于解决高校债务问题,所以让人不能苟同。或者说,我赞同公办高校通过正式渠道招收高价生,但不同意以还债作为政策理由。 高校并非纯粹市场主体,不能以追逐利益为初衷。特别是公办大学,以盈利为办学诉求只会导致人文沉沦。这几年高校盲目扩招化带来的后果,就是有力例证。应当说,就高校扩招的初衷而言,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但在实际操作中,扩招却成了高校盈利的工具。许多高校软硬件条件均不具备却又大干快上,一味扩地盘、盖高楼、揽生源,为此欠下一屁股债。今日高校债务累累,正是当时疯狂逐利结下的苦果。怎么还不吸取教训,还要以还债为理由广招生源? 高校扩招变成了教育产业化,这是几年来教育领域的一大教训。可想而知,设若招收高价生目的仅在于还债,而不是从解决应试教育困局出发,最终高校还是陷入逐利化的因果循环而不能自拔。不妨设问,现在招收高价生来还大学债务,那么以后债务还清了还招不招? 顾教授还提到,招收部分高价生在国外是一种正常现象,学校也绝对不会把很差的学生招进来。但是国外招这些学生,并不是多交钱就可以进来,进来了也不可能轻易获得文凭———毕业前,无论是谁都一样要不折不扣地修满学分。这样的教育思路,大概可以称之有教无类、宽进严出。而顾教授可能比我更清楚,国内大学普遍实行“严进宽出”的学历教育。一旦考进大学,只要不出什么差错,基本上可以拿到文凭。这么一来,允许高价招生也就难保不会形成“宽进宽出”的教育格局。那时候,收了钱还了债,可大学的质量也就千疮百孔、惨不忍睹了。 说到底,我不反对高校正式招收高价生,乃是出于教育平衡的理念。这和顾教授的想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高校打的是还债甚至逐利的算盘,这扇大门不开也罢。(魏英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