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 ●在当前条件下,我们要努力促进教育制度公平,只有制度上的公平才是 根本的公平。个人不公平需要惩罚,制度不公平更需要矫正。 夏学銮,著名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专家,现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专家、民政部社区建设专家顾问、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等职。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其中,报告把“学有所教”放在民生问题的第一位,体现了党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 “学有所教”的政策指向就是让每一个适学个体都能平等地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一提法,与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提倡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十分相似。古人对“有教无类”有三种解释:一是教不分类;二是教不择人;三是容众纳贤。前两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本体,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后一种含义是“有教无类”的用体,是教育原则的推广应用。虽然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 带有小国寡民的理想化观念,但是其背后所包含的价值理念却具有超越时代的意义。那么,“有教无类”到底包含什么价值理念呢?笔者认为,其核心便是平等、正义、变迁的教育理念。 平等是“有教无类”的第一要义。“有教无类”彰显的是“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在孔子看来,人不分贫富贵贱,都应该有享受教育的平等权利。当然,孔子的有教无类是把妇女排斥在外的,这是其思想的局限性所在。但与他以前时代所实行的贵族教育相比,孔子推崇并躬行的是典型的平民教育,这不仅是教育制度的进步,而且体现出社会观念的进步。正义是“有教无类”的第二要义。正义是基于平等而高于平等的道德情操,是人类社会独有的伟大发现。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则认为,正义是后天学习而得的品质,即所谓“不学问,无正义”。变迁是“有教无类”的第三要义。这里所谓的变迁观念,是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人的性格,从而改变人的命运。 有教无类在教育供求关系不那么紧张的古代社会比较容易实行,而在教育供求关系矛盾相对尖锐的现今社会,要实现这一教育公平原则需要一些相应的附加条件。我们与其抽象空洞地讨论“有教无类”原则,不如实实在在地研讨“有教无类”原则在当代的实现条件。 从理论上分析“教”和“类”的关系有四种情况,即有教有类、有教无类、无教有类和无教无类。在这里,“有教”代表教育资源充足,“无教”代表教育资源缺乏。有教有类当然不好,但在当前教育资源缺乏的情况下,我们也很难做到有教无类。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有教”的问题,其次才是“无类”的问题。 教育资源缺乏必然造成“无教有类”的现实。统一高考、择优录取、按地录取等政策,均不符合“有教无类”的理想化原则,但它们又是目前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难道不是吗?假如没有“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没有“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分数既是把考生类别化的指标,又是教育公平化的实现标准。因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从而导致各地教育发展水平不一,按地区制定不同的录取分数线,表面上好像违背了正义的平等原理,实际上它却刚好体现了正义的不平等原理。正义的这两条原理是相辅相成的,它们都是不可或缺的---平等原理是正义的基础,不平等原理是正义的体现。如果说没有伤害到社会其他成员、以效率为主导的第一次分配即原初占有是正义的话,那么以公平为主导的第二次分配就更是正义的了。否则,社会就是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了。 因此,在教育资源缺乏的条件下,为高等教育设立一个门槛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某种程度的精英教育是合理的,从而设立某些录取标准是公平正义的。对精英教育持反对态度的人不应只把矛头对着教育制度,而应全面考量我国社会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远没有达到大众消费和经济饱和阶段,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不可能是大门敞开、来者不拒的全民教育,而认清这一点是我们正确理解“有教无类”的基础和前提。 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大环境影响下,我国教育制度需要反思的地方很多,如教育投入不足,官本位与行政化、肤浅化的评价机制,招生工作和学术研究中的腐败现象,个别教师师德败坏等。但制约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还是经费不足。近日公布的《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2006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显示,2006年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预算内教育拨款为5795.61亿元,比上年增长24.22%。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增幅加大。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为3.01%,没有达到国家提出的4%的要求。中国的人口这么多,教育投入又相对不足,教育设施根本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在激烈竞争中,教育市场的公平正义缺失不是偶然发生的。因此,扩大教育投入是解决教育公平的根本。 在当前条件下,我们要努力促进教育制度公平,只有制度上的公平才是根本的公平。个人不公平需要惩罚,制度不公平更需要矫正。因此,从我国传统“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念,到十七大报告新提出的“学有所教”,其中蕴含的民生思想、教育平等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