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教育 > 今日教育 >

我国未来的工程师在哪里?

http://www.newdu.com 2018-01-06 工人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在宝钢集团原董事长谢企华看来,“我国的工程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首先是知识面狭窄。工科毕业生不懂经营、管理,缺少人文修养;学机的不懂电,学电的不懂机,学热加工的不懂冷加工等。其次是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甚至对工程兴趣程度不高,工程实践经验明显缺乏。另外,工程教育目标不清晰,脱离工程本身,不关注工程特点,而且存在盲目追求高层次的趋向。同时,与企业的沟通互动也不够。由于工程教育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对市场的需求也就缺乏前瞻性考虑。”
    “嫦娥”奔月的成功掀起了国人关注科技工程的热潮。而最近在上海举行的一次“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却为我国优秀工程师队伍的短缺而感到忧心。在成为一个工科教育的大国背后,该怎样成为培养工程师的强国?
    “规模”与“水平”的反差
    近年来,三峡工程建设,神五、神六上天,“嫦娥”成功奔月……我国在重大工程技术领域的成就日新月异。但这无法掩盖一个现实:我国工程教育规模庞大,但总体水平不高,优秀的工程专业人才不够。
    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6年,我国开设有工科专业的学校总数已达到1653所,占普通高校数的88.5%;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5万人,占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4.6%。不过,日前在上海举行的“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宝钢集团原董事长谢企华的评价是:“我国的工程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  
    “首先是知识面狭窄。工科毕业生不懂经营、管理,缺少人文修养;学机的不懂电,学电的不懂机,学热加工的不懂冷加工等。其次是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分析能力不强,甚至对工程兴趣程度不高,工程实践经验明显缺乏。另外,工程教育目标不清晰,脱离工程本身,不关注工程特点,而且存在盲目追求高层次的趋向。同时,与企业的沟通互动也不够。由于工程教育与企业联系不紧密,对市场的需求也就缺乏前瞻性考虑。”谢企华说。
    中国工程院曾对全国5000名工程科技人员进行过一次调查。21.8%的人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完全不符合或基本不符合国家技术发展需要;52.4%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国高校培养的工程专业学生质量一般。同济大学电信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读研究生的小李对毕业以后的“科班”工作不感兴趣,相反,他期盼的是能早日走上管理岗位。他说,一直以来,技术似乎都是一个比较低层次的工作。除了科研院所,在大部分公司和工厂,工程师这个职位一直都是处在整个组织架构中的最底层。不管是从收入还是从社会地位来看,国内管理人员都是在技术人员之上的。
    小李的想法代表了目前许多理工科毕业生的打算:先做几年技术工作,然后择机转到管理岗位。“当然,也有一部分理工科学生一毕业就选择了非技术类的工作。”他说。
    在工科毕业生中冒出越来越多“工转非”现象的背后,是近年来我国工科专业数量的相对缩减。在上述论坛上,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披露,5年前,上海各高校专业中工科专业数量占39.7%,而目前已下降到32.5%。
    职业和教育之困
    “工程师”曾经是一个绕满光环的职业,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等老一辈的著名工程师曾经是无数人的偶像,尊师重教的人们甚至把教师也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如今,光环渐渐褪去。
    中国科协近年所作的一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报告显示,在14个可选职业中,希望自己子女将来成为“科学家”的人数比例为41.7%,从事“医药”职业的为43.4%,而希望从事“工程师”职业的仅有17.7%。
    上海市教委主任沈晓明介绍,现在中小学生对工程师的了解也很模糊。比如在一次调查中,他们在关于“最崇拜的人”、“最理想的职业”的选项中,只有约10%的选择与工程师沾边,只有不到5成的学生能完整地说出3名工程师的名字及具体工作,除建筑领域外,孩子们想不出工程师还能做什么。
    沈晓明分析,“工程师”社会认同度的下降,既有历史原因:我国历史上技术被视为“雕虫小技”,“缺少一种尊重工程师的文化”;也有现实原因:家长们倾向于经、管、法、商等科目,不愿意子女选择工程类专业,学生们也急功近利,不愿选择需要潜心研究、慢工出细活的工程类专业岗位,学校也因为工程专业一次性投入大,教学成本高,办学的积极性不高。
    更深层次的问题出在我国的工程教育上。在“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上,著名发明家、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包起帆指出,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着一系列弊病: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环节缺失,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评价体系错位,学位设计错位,重论文、轻设计、缺实践;专业目录与课程体系设计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和重视;基础教育缺乏对工程科技与创新的兴趣培养,青少年想当科学家的多,想当工程师的少。目前的“科学教育”只重知识的传授,严重缺乏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导致与高等工程教育无法衔接。
    沈晓明则认为,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留有前苏联专业设置的痕迹,学生难以了解工程设计的整个过程,缺乏现代工程设计思想与方法的培养,同时工科类学生人文学科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参与管理现代工程的领导、决策、协调和控制的初步能力和管理素质。
    有关人士同时指出,不少工科毕业生进入企事业单位时都怀着满腔热忱,立志要干出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但不久相当多的人发现自己学非所用,处事能力也不够,于是在现实面前灰心丧气。
    为工程师培养助力
    “美国通过上世纪40年代的‘曼哈顿工程’、60年代的‘阿波罗计划’以及90年代‘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等重大工程,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工程科技人才。”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说:“当今中国宏大的工程建设为工程科技人员的成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未来10~15年,我国将持续目前的大规模工业化建设,且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要有质的飞跃。出席“新形势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高层论坛的学者专家都对我国工程教育和工程师培养所处的环境表示乐观。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核心竞争力要有“质”的提高。
    潘云鹤院士呼吁,应在整个社会提倡尊重工程的文化。他说,要振兴工程教育,就要让孩子们从小开始理解工程的创造性与综合性,在全社会提倡求精、求实、求新,精于设计、善于持续的工程精神,鼓励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在全社会树立工程科技和工程师应有的地位。
    据悉,目前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大等10所大学已经被列为国内工程教育改革试点学校。而继去年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4个专业率先开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之后,今年又有环境、水利、地矿等5个专业纳入试点范围。
    包起帆说,在工程教育中要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精神,使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关注过程和细节。他说,一旦播下了种子,就一定要让它生根发芽,一定要将小苗培育成大树,不结硕果决不罢休。(作者:叶锋 王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