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小学校开展的教育活动着实让人眼花缭乱: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文明礼仪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消费教育、创业教育、理财教育等等。诚然,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有利于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丰富中小学德育的内涵,有利于中小学生快乐、健康地成长,好处多多。 然而,据笔者了解,不少中小学校过多地关注活动的开展,而较少关注学生的“承受度”;过多地注意活动的“宣传”,而较少注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过多地考虑活动的“创意”,而较少考虑活动的实效。过多的“教育活动”俨然让中小学生面临“难以承受之重”的处境:今天搞一个讨论,明天听一场报告;今天开展一次征文,明天举办一次演讲;今天捐一次款,明天写一封信等等。显然,对中小学生而言,这种“一窝蜂”的“教育活动”不仅容易让学生背负“不堪重负”的精神枷锁,而且会让学校陷入“活动秀”的怪圈。 笔者认为,教育是一种科学,而科学的机理在于遵循规律。开展任何一项教育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学校实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思维程度、个性差异等因素;要充分酝酿,制定详实方案,完善活动评价方式;要在活动的针对性上下功夫,在科学性上做文章,在实效性上出实招。既不能“作壁上观”,也不能“名目繁多”。殊不知,作业式的讨论、征文只会让他们徒生倦怠。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笔者无意于反对中小学校开展活动,只是呼吁中小学校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多关注“成效”,要多考量学生的“接受度”,切莫让“教育”成了“活动秀”。(李合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