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新京报》刊发评论《外校生“鸠占鹊巢”,大学更应该大气》,批评人大禁止外校生进教学楼自习,认为“大学之大,需要大楼,需要大师,还需要大气……它有责任向社会大众不仅仅是在校学生传播知识,有责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它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而非封闭的、狭隘的”。对于这些观点,笔者要与作者进行商榷。 首先,人大的做法是“查证件”上自习,而不是文章中说的“封校”,我完全可以说这是人大在“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空谈什么“大气”? 作者还举出了“国外许多大学是没有围墙的”的论据,从“许多”两个字看到作者似乎缺乏自信,这“许多”是多少?人大位于繁华的中关村商业区,相似的,你可找到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做比较,我可以负责任地说,那儿比咱这儿更“小气”,查证件查得更严。但你能说人家不开放吗?人家前一阵还请内贾德演讲了。简单的把“开放和包容”几个字理解为教学资源应该对“外来人口”的全面免费,是不是有点形而上了? 作者接着回顾了历史,指出上世纪初中国大学的种种开放之态来。这种纵向比较也缺乏根据,现在大学连年扩招加上考研热,早已是不堪重负,教学资源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实在寥寥。另外,即使是真的对这些外来同学开放教学资源,解其燃眉之急,也应该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一个本校学生,晚上为了上自习,跑上跑下几层楼,一个座位也找不到,什么心情?这个时候你要是和他空谈“大气”,他一定会很“生气”。(王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