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兵(化名)是山西省朔州市某乡镇小学的一名校长,前段时间他主动辞去了校长的职务,原因是该校在校生几年来持续减少,2004年他上任时有130多名学生,而现在仅有30余人,一个班级只剩下五六名学生。(10月15日《中国经济周刊》) 生源窘迫到如此地步,是硬件设施出了问题吗?不是。“十五”期间及进入“十一五”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扶持农村教育的措施,包括“两免一补”、校舍改造、远程教育投入等方面,公共财政进行了大幅倾斜。山西省在“两区”(太行山、晋西北)所涉的50多个县、600多个乡镇每年投入了一个亿。但它并未改变农村学生“每年都在以近20%的速度流失”这一事实。难怪刘校长痛心疾首:“前两年国家投资几十万元新建的校舍如今成了摆设,钱花得可惜啊!” 正如山西省教育厅基教处处长任月忠坦言:“主要是师资问题。”对农村学校的教师在住宿、饮食、文化生活等诸方面提供关心,甚至在工资上提供必要的补助,让农村学校教师在各方面的待遇不至于和城里教师差得太远,这是留住优秀教师的关键。 如果农村学校教师的生活条件很差,一时又难以改善,那么就应该采取行政手段调配。对城乡教师进行不定期交流。不执行交流或交流期未满擅自离开的,不安排工作。“国家每年把基础教育投资的70%投到了农村”,而与这个投资相适应的,应该是农村的师资力量也必须达到70%。 按照教育部对中小学校班容量的有关规定,小学的班容量应控制在45—50人,中学为50—56人。当“有的村办学校甚至仅剩一两名学生”时,再优秀的教师也不愿“留守”这个无法发挥教学才能的所谓“学校”。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月亮走我也走”,我送老师不只是“到村口”,而是“随师进城”。 这么多学生涌入城里就读,既让城里学校“人满为患”,又给农村家长带来了负担。不仅需要支出昂贵的房租与生活等各项费用,还必须要有一名家庭主要成员陪读,影响了农活。 要遏制农村学校生源流失,有必要开展一次城里优秀教师“上山下乡”运动。师资回流农村,农村学生自然会返乡。当70%的优秀教师纷纷返回农村学校时,谁还会舍近求远去拥挤在“每个班都是八九十名学生”的环境中? (陈凤庚) (责任编辑:admin) |